研读肖培东老师两篇自读课文的教学,对自读课的教法有所领悟。肖老师都是依托编者所给的自读提示和文中批注设计教学的,平时我在设计教学时,往往忽视这些资料,喜另辟蹊径,总想在教学上出新,可往往课堂越上越偏。
《一棵小桃树》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中描写“没出息”的小桃树,意在写自己生活的不顺利,但也有不放弃对梦想的追求,教学这一课要让学生明白小桃树与作者自己的特殊情感联系,感悟作者内心的隐秘世界,由品读多次提到的小桃树“没出息”,让学生领悟“我”的人生现状。
本文一共有五个旁批,肖老师用后三个问句形式的旁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为三个问句紧联小桃树和“我”,老师让学生在文中勾画、提炼理清小桃树和“我”特殊的情感联系。
用旁批二重点研读“没出息的小桃树”,肖老师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这五个旁批里面,哪个旁批在引导我们读这篇散文,告诉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方法?”
一篇散文所传达的,是作者的独特经验。作者以散文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是体认作者所见所闻,分享作者所感所思,作者的言语表达,是通过那些个性化的语句章法所表现的,是丰富甚至复杂,细腻甚至细微的感官所触、心绪所至。这篇《一棵小桃树》散文它的个性化语句是:“没出息的小桃树”,通过让学生对描写“没出息”句子的品读,了解小桃树的脆弱、孤独、可怜、无助的特点。
此环节教师指导朗读,针对副词、叠词、动词、标点符号作了朗读指导。肖老师说:“品析语言,需要老师有一颗敏感的语言心,对于文字应有灵敏的感觉,能透过文字洞察更多的内涵,这种语言敏感,使得教师既能对关键性和特色性的语言信息作出敏锐的心理感知,恰当判断与反应,又能在语言看似平淡处、华彩处以及含蓄蕴藉处感悟到其中之美与深层意蕴,见到旁人能隐约或依稀瞥望而不能见到的东西。”“语文教师是言语生命意识的传递者”。
肖老师接着又抛出“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写这棵小桃树?这么多次地出现这棵“没出息”的小桃树,目的究竟何在呢?”这是对个性化事物的探讨,由上面对“没出息”语句的品味,自然而然学生就能答出写树实则写人。
最后用批注一:寻常的情境,不寻常的情感,肖老师设计了代表贾平凹先生给小桃树写一个字,表达自己对小桃树的内心情感。这是让学生对作者独特情感的认知。
整节课依托课文批注来完成,借助批注找出语言点,品析语言,再对个性化事物探讨,最后体悟独特情感,教出了散文味,教出了自读味。
《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小说教学,一定要找到每一篇小说的独特之处与独特价值,也就是教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才有意思,阿城的《溜索》没有对核心人物的描绘,没有情节的跌宕,也没有尖锐的矛盾,但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简洁凝练,选词炼字颇为考究”,肖老师在设计这课教学时,就把对语言炼字的品析作为解读课文的重点。
这也是一篇自读课文,肖老师和《一棵小桃树》一样以编者提供的阅读提示和批注进行教学。他是这样来设计教学的:第一个问题:“能用文中一个人物来作题目吗?”因为本单元前两篇《孔乙己》、《变色龙》都是以核心人物来作为标题,经过探讨得知本篇小说不能以人物作题目,因为没有核心人物,因而让学生明白此篇小说是不同于前两篇小说,它属于散文化小说,这个问题是对小说文本体式的界定。
第二个问题就指向旁批:“文本哪个旁批对你的这次阅读最有价值?或者说,这篇文章如果没有旁批,你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就疏忽掉哪个旁批所指示的内容?”让学生在文中阅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达到对小说中设置物象作用的理解。如鹰、牛。
第三个问题是“哪一个旁批最能彰显这篇小说的个性?”这篇小说的凸显特点是语言的洗练,就是旁批二,老师就带领学生在文中找阿城简洁凝练的语言,细细品读其意蕴。
最后就是对小说主旨的探讨:“学了本文,你还获得什么样的启迪?”联系这次成功的溜索过江思考。
肖老师依据旁批,用教小说的方法教小说。教小说中最突出的语言洗练的特点。(课堂设计乍看平淡,实则设计巧妙),就如肖培东老师所说:“不要慌慌张张地去想怎么教,而要先踏踏实实地通过阅读去思考教什么。”《溜索》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不宜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塞给学生,而是要让他们在文中比较阅读中加以体会。特别是小说语言方面的特点非常突出,可以找出重点语段,用细读的方式加以分析、揣摩。
依文体设计教学,依编者提供的阅读提示和批注设计教学。这是教学设计的方法,所有的设计还要在教师读透文本的基础上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