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体系的十二个支脉
秦晋高原支脉、北方草原支脉、荆楚武陵支脉、齐鲁燕赵支脉、吴越支脉、青藏高原支脉、滇桂黔支脉、闽台支脉、粤海支脉、客家支脉和台湾山地支脉。
一、秦岭支脉
(一)概况
汉、回、东乡、萨拉、保安等民族属于这一支脉,这一地区在历史上曾秦晋为中心,故以秦晋名之。秦晋,古为中原腹地,华夏中土。
(二)代表性乐种
秦晋支脉以西安鼓乐,秦腔,信天游,花儿、少年为代表性乐种。
1.西安鼓乐。是流行于陕西省西安地区的一种汉民族古乐器乐演奏形式。民间以“细乐”、“乐器”称之。坐乐使用的乐器以笛为主,配以笙、管、筝、琵琶。行乐,用于在街上进行和庙会的群众场面演奏。 西安鼓乐的谱式与敦煌曲子谱多有相似之处,和南宋姜白石自度曲的谱式基本相同,其“坐乐”曲式与唐大曲形式结构有许多关联,因此西安鼓乐对研究唐宋乐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秦腔
作为一个戏曲剧种,在西北各省(区)及西藏等地区流行,是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邦子戏的鼻祖。其风格特点是朴实、粗犷、激昂。常用乐器文场有:二股弦、板胡、月琴、笛(或称梅笛)、唢呐、海笛、笙等。武场有:干鼓(单皮)、暴鼓(音量较干鼓大)、堂鼓、战鼓、大锣、手锣、马锣、水水(碰铃)、梆子、铙钹、纸板等。
秦腔音乐中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戏曲音乐史上对“板腔体”这一唱腔体式确立所起的作用;一是“花音”、“苦音”的运用。
继“联曲体”,(曲牌体)的昆、高诸腔之后,秦腔是第一个以特殊的“板腔体”唱腔形式和观众见面的剧种。“板腔体”形势的确立,标志着中国戏曲行业已经走向另一条广阔的道路,所以秦腔对中国戏曲音乐的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许多声腔剧种。(如皮黄腔、京剧、评剧、吕剧)都从秦腔得到了启示和效仿的模式。
秦腔的板类大致可分:三眼板(慢板)、一板一眼(二板)、无眼板(带板)、无板无眼(包括尖板、滚板),以及叫板、留板、截板、黄板等。其综艺二流板为基础,通过速度、节奏、旋律的扩充或减缩等变化,演化成为诸多板式,总称“板腔”,由这些板腔构成的曲体即称为“板腔体”。
秦腔中的“花音”、“苦音”是两种不同的色彩曲调,它们是两种不同色彩的曲调它们的结构框架基本相同‘均已“徵”做主音的徵调式,但由于在旋律中所强调的色彩音级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表情功能,其主要标志是主音上下方三度与二度音。
3.信天游
又称顺天游,是流行于陕西北部、甘肃及宁夏东北部一种民歌形式,意即“让内心感情随着歌声的翅膀在天地间尽情的遨游”。歌词多即兴编唱,内容已反映爱情和劳动生活为主,一般为上下句结构,上句多用比喻、联想,含蓄而深刻的刻画烘托出下句歌词的内容。曲调也大多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上句常分为两个乐节,下句一气合成。调式多为徵调式和商调式,音阶以双四度框架为骨干,加以装饰性羽音。旋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高抗、辽阔、节奏自由起伏大。音域广;另一种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曲调平稳,刻画感情较为细腻。
4.花儿、少年
花儿,是一种流行在甘肃洮河流域的汉族山歌。那里有一座五峰并立,、远观如莲的莲花山当地群众把山歌称作“花儿”,因为莲花山就是“花”
花儿的唱词有两种格:单套,每首三句,每句是以七字为基础的比较自由的句式;双套,每首四至六句。
根据音乐风格和演唱形式,花儿有南派、北派之分。
南派也称南路,演唱形式主要是一领众和。对歌则在组与组之间进行。北派也称北路,演唱时,由三四人或五六人组成演唱组。
少年,源于甘肃临夏和青海东部,也即人们常说的“河湟”地区,后来流传到宁夏南部和新疆北部。“少年”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形式,大家都用汉语演唱。其唱词是一种优美的民间格律诗主要有两种结构形式:头尾齐式和折断腰式。
(三)秦晋支脉汉族民间音乐的曲音调结构。
秦晋支脉民间音乐,以主音及其上方四度音和下方四度因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