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绘本,只是给孩子讲故事,看看图,读读文,让孩子听懂,并对此感兴趣,任务就完成了。今天拿起绘本,重读《爷爷一定有办法》,突然意识到,绘本里面不仅有孩子需要的东西,也值得我们大人去细加琢磨,深切反思。
这个绘本故事很简单:一位爷爷为自己的孙子约瑟缝了一块毛毯,后来随着时光的流逝,约瑟的长大,爷爷神奇的把变旧变小了的毛毯飞针走线变成了外套、背心、领带、手帕、纽扣,妈妈多次提醒该丢掉的东西就这么变废为宝。让小约瑟觉得爷爷一定有办法,每次都是一次神奇的创作。最后当爷爷也无能为力时,约瑟继承了爷爷的智慧,把它们变成了一个奇妙的故事。
初读绘本,我被文中的爷爷深深地打动了。这是一位何等慈爱又睿智的爷爷,他用老人特有的慈爱和孙子对话,用尽耐心为约瑟想办法,给人极强的亲切感。他又用他的智慧为小约瑟编织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梦想,约瑟在他的引领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爷爷也没办法无中生有”的时候,用自己的文字创作了一个奇妙的故事。这又是位温暖的爷爷,小约瑟每一次和爷爷在一起的画面都是温馨而快乐的。所以,我相信这份睿智也会在小约瑟的心里扎下根,爷爷为他埋下智慧的种子,他一定会尽心地耕耘灌溉,开出希望的花儿,结出梦想的果儿。
但品读第二遍,又一个人物不得不蹦入我的眼中,她就是妈妈。这是一个冷酷的妈妈,不管毛毯变成什么样子,没有看到她任何的兴奋,相反全是指责。因为老了,旧了,破了,所以要丢掉!从第一次的句号开始,到以后每一次的感叹号,妈妈说得越来越干脆,也让我觉得越来越冷酷!不仅是对毛毯的冷酷,更是对孩子的冷酷,她在冷酷地向孩子传递消极思想,她更在冷酷地扼杀孩子的想象力,浇灭孩子对生活的所有美好的憧憬。这也是一个急躁的妈妈,急躁得想不出任何办法,急躁得每一幅图上只要有她的出现,就一定是大惊小怪,惊慌失措。
看到这个妈妈,我很不喜欢!可我又不得不想:我是这样的妈妈吗?答案居然是肯定的!
因为孩子天生的慢性子,尽管我知道陪伴孩子成长如牵着蜗牛去旅行,但我在旅途中也总是嫌蜗牛没有骏马奔驰的铁蹄,没有小鸟飞翔的翅膀,更没有雄鹰一飞冲天的洒脱。于是本来应该悠闲的我开始暴躁,开始抱怨,开始无休无止的指责甚至是打骂,失去了所有的耐心。于是妈妈的暴脾气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
“好好说话你不听,非得让我生气才行!”
“今天不许看电视!谁让你吃饭吃得这么慢啊!”
“站那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作业写得这么慢,磨磨蹭蹭的!”
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成了我这个妈妈叉着腰,怒着脸,高分贝训话的理所当然的原因。并且还一味很得意的以为,很精准的抓住了孩子的短处、软肋,他一下子就没了底气,变得异常听话。但我忘了,孩子就是在各种状况中开始成长的,问题的出现到解决,恰恰是他练习的过程,而我在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拔苗助长;我忘了曾经震动过我心理的那句话“你暴跳发怒的样子真丑”,我不知道在孩子眼里,我当时怒目圆睁的样子有多丑;我还忘了当我说“孩子,你只要不是……样,我就很爱你时”,孩子毫不犹豫地说“妈妈,我什么时候都爱你”,在单纯的孩子面前,我的爱有太多的附加条件。所以,当我再一次指责孩子对着作业发呆时,孩子一脸不解地说:妈妈,为什么我每次思考时,你总说我在发呆??
我明白了,我这个妈妈只喜欢听话温顺的孩子,一旦孩子出现了问题,我和绘本里的妈妈如出一辙:毫不留情地向他摆出残酷的事实,再冷酷决绝地把他全盘否定。完全没有陪着孩子去面对问题,去想办法解决。我甚至会觉得绘本的作者丑化了妈妈,破坏了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可扪心自问,生活中的妈妈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本来就是绘本中的样子,毫不冤屈。 孩子就是孩子,犯错是他们的天性。什么时候冷酷的妈妈有了耐心,变得如爷爷般智慧,也许你就再也没有了暴跳如雷的机会,静待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