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读书,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通常将自己弄得秩序井然,仅在那个时候才让人们走进来看我们。而他们真正想要看到的,是当你失望或大发脾气的时刻,他们不会因而否定你的人性,反而能够了解你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总是在想以完美的姿态呈现自己,显得自己无所不能,但我们真的完美吗?或者说孩子们真的喜欢看起来完美的老师吗?
课堂上我们总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让孩子觉得遥不可及,即然遥不可及那就不及了,如果我们换种方式,向孩子示弱,给孩子们一个帮助我们的机会,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的效果是不是会好些。
海拔不高的我踮起脚也够不到电源的开关,于是每次使用多媒体,高大的轩便是我得力的助手,我无助的眼神一看开关,轩便几步跑上讲台,“啪”一下摁开,骄傲的对我说:“老师,可以了。”我也便千恩万谢,在我的感谢中轩开心的回到位子上听课。我的弱小让轩显得强大。
教室里换了新课桌,每人一张桌子,孩子们再也不用画"三八线”都有了属于自己的领地,但后面紧跟着问题来了,单张桌上容易动,上完一节课桌子就歪歪斜斜,让有强迫症的我咋看都觉得不舒服,下课之后我的任务便是帮孩子们把桌上对整齐,老这样便觉得累了,于是向孩子们求助:“咱的桌子老不整齐,我看了就难受,谁能帮帮我啊,让桌上自动对齐?"几个孩子想到了好办法,和地面上的线平行就好。
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适时“示弱”,能有效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适时向学生“示弱”,学生的学习干劲儿会高涨起来。“这部分知识比较复杂,可是老师的嗓子这两天不好,明天谁能给大家讲讲呢?”“这道题真难,老师一时也转不过来弯儿,大家思考一晚上,明天小组长汇报一下吧?”“这道题老师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了,咱们讨论一下吧?”“这节课大家的学习效果很好,谁能出几道题,让大家巩固一下学习效果呢?”诸如此类的做法,是我的课堂“惯用”语言。宗旨是克这样就会让学生参与到学习当中,主动学习,相互学习,共同切磋。
做老师如此,做家长的有时也要学会示弱。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对于孩子总是会有一种天生的保护欲,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照顾。所以一旦孩子有什么需求,不管我们做得到做不到的,我们都会拼尽全力去满足,像超人一般的存在。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我们的付出习以为常,自然也就不懂得心疼和感恩。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面前示弱,寻求孩子的帮助。
因为在孩子面前我们总是佯装出一副无所不能的模样,所以孩子渐渐地也就变成了坐享其成、畏手畏脚、缺乏勇气和担当的模样。
当父母懂得示弱,向孩子展现自己软弱屈服的一面,不仅能让孩子明白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必逞强,而且还容易激起孩子的内动力,带动孩子的积极主动性。
父母示弱,会给孩子增强自信心,逐渐让孩子的内心变得强大;
父母示弱,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带动孩子积极主动性;
父母示弱,能激发孩子内心最真诚的情感:爱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