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逢妈妈带着侄子来家里小住,居然发烧了,妈妈急得站不好坐不住,屡次要求带他去医院。我不敢太过于坚持,毕竟每一个小孩的身体状况,只有长期照顾他的那个人最为清楚。但是,我还是试探性的与妈妈进行了一些沟通,最后我们做了一些约定,先在家里做一些护理,如果3天内不退烧或者是烧到39.5度以上,就果断带小孩上医院。1天半后,侄子顺利退烧。
不知不觉,儿子居然3岁多了,作为他的妈妈,最骄傲的是并没有让他在肉体上和精神上受过多的“折磨”,小病痛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帮助小孩顺利攻破一个个“小难关”,是我们大人的必修课。
吃穿玩篇
如何吃,三分饥:
关于如何吃,民间盛行两种情况,一种是特别能吃的小孩,一种是不肯吃的小孩,我们家属于前者。如果追着吃东西是一种潮流,在我们家是我被我儿子追:“妈妈,别跑啊,我的已经吃完了,你的给我吃啊。”
小孩气血尚不完备,先天肠胃偏脆弱,大肠如葱,小肠如筋,肠道和胃处于一种狭窄的状态,在脾胃运化功能不是特别成熟的情况下,吃得过饱容易吐,又伤脾胃,导致消化不良。东汉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里说:“小儿多病伤于饱。”因此,虽然小孩儿需要水谷精微,却不能多吃,一般只吃到七分饱就可以了。
细细回想,儿子从吃辅食开始,我们每天都会给他适量的小米粥水,是的,一年365天,一天都没有拉下,从一开始只能喝小米汤,到后面可以喝小米粥,到现在3岁零2个月,几乎一天都没有中断过。现在看来确实一个非常正确的做法,给他奠定了非常好的脾胃基础。
民间养儿谚说:“吃热莫吃冷,吃软莫吃硬,吃少莫吃多。”我们经历过让儿子吃的特别饱而多病的过程,到后来,儿子的整个喂养过程变得简单而有仪式感,这里列下几条给大家作为参考:
首先:食物保持合适的温度,太热会降低他自己吃饭的兴趣,太冷会伤脾胃,建议可以用注水保持温度的恒温碗;
其次:固定的吃饭椅,建立一种仪式感,从会坐开始就坐上椅子才吃饭;
第三:不给零食吃,稍微大一些后,进行限量版零食供应,儿子有一罐饼干,我们约定每天只能吃2块,他每次都高兴得不得了。我们要记住一点,任何的体验都是以增加快乐为目的,给每一次吃零食赋予一个他所能理解的意义吧。
最后:以小孩的决定为准:当小孩摇头或者说吃饱了,你可以加一句:“那我们再最后吃一口吧。”,这样的好处是,小孩不会过分饱,家长也觉得吃够了。
如何穿,三分寒:
每次带小孩回老家,都被问是亲妈吗,怎么给小孩穿那么少衣服,别人的小孩裹得跟个粽子似的,儿子却依然单衣马甲,为了保持发型,帽子也不带,一个在冬天,一个在秋天。
作为一个毫无疑问的心机麻麻,从他作为一个小裸男呱呱落地那一刻开始,能少穿半件,就不多穿一件。很多的家长对孩子穿衣服似乎有强迫症,总觉得孩子会冻着,认为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却不知道这样导致孩子更少接受冷空气的刺激,身体对气候的变化变得脆弱而容易生病。
孩子穿衣服的多少完全是由大人决定的,一个最简单的标准是,摸摸孩子的手心和后背,暖和而不出汗,表明衣服穿得比较合适。如果是易出汗体质,建议放一条吸汗巾并定时替换,如果发现时小孩背后已经全是汗,一定要马上擦干,并且带到非通风处,把最外面的一件衣服脱掉或者是换一件马甲。
小孩经常活动的地方不外乎家里、游乐场与户外,时常观察小孩的状况,在当下的状态下不宜过多过频繁的穿脱,但是下一次类似的环境下,你应该拥有较为敏锐的判断。
如何玩,爱动的小孩身体不会太差:
前面提到儿子特别能吃,但是他一点都不胖,大概和他爱玩有很大的关系。而爱玩的好处,与大人进行运动锻炼身体属于异曲同工之妙。
手机里存了一个视频永远不舍得删,是儿子大概8个月时,突然自己拿起地板上的一块布,煞有其事的跪着抹地,转弯的时候还不忘把布翻转,用干净的那一面继续抹地,当时感动的热泪盈眶:“家务活终于后继有人了!”。
在我们家,经常是一家人疯玩,儿子8个月后,我们把客厅的大部分家具搬到了书房,客厅变成了他的游乐场,我们最常玩的游戏是:爬行比赛、躲猫猫、踢足球、打保龄球、打羽毛球、跳客厅舞这些运动量较大的游戏,每次都是笑声不断,他的胆子也练得很大,去到游乐场,对各种游玩设备充满好奇心,经常混迹在大孩子的身边玩较高难度的设备,进行了很多自我的探索。
这次元旦带他回老家,老家有座小山,上下加起来3公里,1号的当天上下午各爬了1次,合计6公里,全程自己走、自己过桥、自己躲避树枝,比较陡峭的坡,才要求我牵着他的手:“妈妈,你不牵我,我滚下去,你会哭吗?”
玩的过程,千万别忽略常规的护理:衣服的穿脱、定时擦汗、补充水分、注意安全。
小孩的世界,充满奇思妙想,他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玩得不亦乐乎。我们要做的是,不阻止不干扰,只需进行适当的参与与引导。
吃穿玩属于日常护理,不能直接治愈病痛,但是可以提升免疫力,降低生病的机会和缩短生病的整个历程。如何进行家庭日常护理而避免频繁去医院,我将在后续陆续推出,欢迎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