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就听闻巴菲特有个大名鼎鼎的合伙人——查理芒格,这个合伙人异常低调,然而极富智慧。尤其是近几年来,芒格这个名字开始在大陆声威日隆,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个名字熟悉起来。仅仅在一个礼拜之前,我对这个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个低调,智慧,幕僚式的人物”的层面上。最近几天,突击读了穷查理宝典以及三篇芒格著名的演讲稿,让我刷新了对这个人的认识。简单来说,在他之前,我还从未意识到在我的认知范围和价值观之内,居然有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的存在。他学识渊博,道德高尚,同时他又依仗这两点获得了富可敌国的财富。也就是说,他将知识,道德和金钱三个层面完美的统一了起来,在三个层面都获得了极高成就。而最让我着迷的是其极富智慧的思想,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其中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系统性思想,在我看来,这是芒格取得惊人成就的基础和关键,今天就这一点我把我学到的东西做以简单小结。
查理芒格最为令我折服的一个方面就是渊博的学识。这一点和他自己的“偶像”本杰明富兰克林——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颇为相似,查理芒格的家人甚至戏称他是“长了两条腿的书”。
在我看来,渊博的学识对于芒格来说,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在它的背后,反应出的是芒格一种重要的思想,在查理芒格看来:整个世界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世间的万物都在其中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这个世界的演进变化。相比之下,人类的知识仅仅是从这个复杂系统中抽离出的部分所进行的研究,因此,独立学科知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其局限性。这些学科知识就好比是一把把解决特定问题工具,对于给定的问题和现象,或者在一定的领域内,这可以有效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理解世界,但是一旦离开这个领域,就难以避免教条僵化,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有句谚语对此有着非常生动的描述: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把这些知识综合起来构筑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让所学的知识在其中各居其位,这样才能有效利用知识帮助我们更加客观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这里面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避免陷入“铁锤人”思维。很多在特定领域颇有建树的人,往往难以避免思维上的惯性,更加倾向于使用自己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对此应经常提醒自己,尝试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二是要尽可能扩建自己的“知识大厦”。让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加饱满,让自己的“工具库”更加多样化,如此这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就越能有效决策,灵活应对。
you can’t really know anything if you just remember isolated facts and try and bang ’em back. If the facts don’t hang together on a latticework of theory, you don’t have them in a usable form.
——CharlieMunger
其次是要努力打破人为的学科边界划分。如芒格所说,世界本为一体,是我们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人为地将整个系统进行了复杂的分割,形成了人类如今庞杂的知识体系。当然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作为人类,即使是现代人类,也无力对我们所在的这个复杂系统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解释。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时候也一定要受学科划分的制约,既不要对自己专业之外的领域退避三舍,也不要给自己某些不好的心理暗示。后者因为中国过分生硬的文理分科制度,在国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事实上,我并不认为文理科之间存在不可弥合的鸿沟。
最后是努力掌握普适性原则。这个道理有点类似于我们经常说的“读书要把书从厚读薄”,一门知识的学习,应当经历由复杂精细走向凝练简洁的过程,复杂是为了更加深入地学习,凝练是为了让知识为我所用,所谓大道至简,重剑无锋的道理亦是如此。就如同《孙子兵法》的要义概括出来其实就是那句“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具体的知识点若不能最终归化为简练的思维和原则,那就只能是一地鸡毛,知识体系的搭建自然无从谈起。
最后,通过芒格的系统性思想回答一个问题:学习知识的意义何在?还有一种解释我也很喜欢: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就像身处于一片黑暗的森林,学会一点知识,我们的周围就会亮一点。所以学习知识就是为了摆脱黑暗的世界。
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一门知识就是理解这个客观世界的一个角度,掌握了一门知识,就能够通过一个新的角度看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掌握越多的知识,就越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审视这个世界。
对于我个人而言,我的人生目标是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所以我想,这是一个至少能让我自己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