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内乱的影响
楚国爆发的内乱,在中原引发了巨大的反响。原本韩起希望能够通过外交、联姻的手段拉拢诸侯,以维持晋国的盟主地位,然而受制于国内卿族之间的分化,以及晋平公的抗拒情绪,他的主张和纲领都无法得到贯彻,晋国也就渐渐失去了对诸侯的约束力。伴随着晋平公的去世,以及图谋救蔡厥憖会盟的失败,使得晋国的威信直线下降,诸侯多少都有些离散之心。
但在当时,尽管已经弭兵十多年,楚国的威胁却依旧存在。或许是因为历届楚王都惯于骄纵,人们对于楚国很是排斥,但由于弭兵协议的约束,又不得不听凭楚国的征召,去接受楚王的践踏。晋国在弭兵后的十几年里虽然无所作为,而且对待诸侯也很不友好,但矮子里面拔高个,相比于楚国的骄横,晋国总算还是平和一些的。而晋国的存在,也让楚国不能过于放肆。
可现在却突然变天了!楚国发生内乱了!那块笼罩在诸侯头顶的乌云消散了!这是多么值得庆贺的事情啊!人们欢天喜地、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弹冠相庆……任何的词语都无法表达人们当时强烈的兴奋之情。
然而欢喜过后,人们转过身来看到晋国的时候——众人那奇异的眼神让晋国人通体都感到不自在——突然发现:咦……楚国已经不足为患,那晋国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用呢?
从这个意义上看,晋楚两国的确是一对共生共存的矛盾体,他们既相互敌对,又相互依存。如果没有楚的存在,晋国也不可能在中原称霸这么多年。晋国多年与楚争霸,为了能够取得优势,可以说用尽了一切的办法,甚至扶植被视为蛮夷的吴国来牵制楚国。然而当楚国真的被吴国纠缠不能北上的时候,晋国的好日子也就走到头了。到这种时候,诸侯纷纷闹独立变成了大势所趋,晋国无论做什么都不会影响这个趋势,反而是楚国的兴衰,成了诸侯是否继续亲附晋国的风向标。
胁齐入盟
齐国公然挑衅晋国的霸权,鲁国一再漠视晋国的权威,诸侯态度的突然集体反转……这突然发生的一切让晋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为了挽回局面,示威于诸侯,在叔向的提议下,韩起决定在平丘召集鲁、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等国国君,专门就鲁国擅自伐莒取郠一事进行一次高级别的会议。
晋国一改往日的拖沓态度,突然召集诸侯会盟,但却让诸侯根本提不起兴趣。特别是齐国,自从有了投壶一事挑明了要跟晋国争雄之后,便知道事情没有了转圜的余地,便明确表示不参加晋国召集的会盟活动。
韩起无计可施,只好让叔向去向刘献公询问。刘献公回答说:“结盟是为了表示信用的,如果您能够守信,诸侯又无二心,又何必担心呢?对待齐国要软硬兼施,文武并重。若是齐国还是不同意,那么就要让他知道,天子的卿士会统领天子的军队,枕戈待旦,厉兵秣马,以待战事。战事何时发起,那就只看齐人的态度了。”
叔向因此向齐人通报说:“诸侯请求结盟,寡君不敢轻慢诸侯,亲赴此地,您却坚持不予结盟,寡君很是疑惑。”
齐人回答说:“寻盟是为了会盟诸侯讨伐有异心的国家,如今天下太平,诸侯顺服,还有必要再举行会盟吗?”
叔向回应说:“寻盟并不是仅仅为了讨伐叛逆,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维护礼制。国家的衰败往往就在于礼制的衰败,一旦没有了礼制,就会出现长幼失序,威严不存,祭祀不昭的问题,最终国家事务也就没有了结果。因此贤明的君主就需要规定朝聘的制度,以记住自己的职责,并向诸侯表现威严,显示信义,这样才能没有缺失。”
“晋国既然肩负礼制的责任,生怕自己不能尽职尽责,因此才准备好一切以等待贵国前来,以求能够勤于事功不敢懈怠。如今您却说您本来就打算废弃这些繁文缛节,何必还要找我们齐国。寡君愚钝,不知执事将欲何为?还请执事指点迷津。”
叔向打出了维护礼制的大旗,而将齐国的做法看作是废弃礼制。虽未言明,却透露出为维护礼制不惜向齐用兵的深意,齐人恐惧,只好按着晋国的要求参与盟会。
但这次与齐国打交道,也让叔向深切地明白,如今的国际局势早已不同往日了,就算是用尽手段拉拢,诸侯也不见得会回到这条船上。可不管怎么说,晋国就算是再衰败,也不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既得利益,为了向诸侯示威,他们还特意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
然而,在会盟时举行阅兵仪式,恰恰显示了晋国的衰败。公室早就没有可用的军队了,而六卿也从来都不到军中理事,这四千乘的兵车,也都是从各家族临时拼凑来用来压场子的,除了能阅阅兵,吓唬吓唬人之外,还真就什么也干不了。郑国的子产就对这些事情就看的很透,在盟会上就朝贡问题与晋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晋国也不敢真的动用武力逼迫郑国就范。
小国的心思
东方列国对晋国虚与委蛇,但毗邻齐鲁的小国却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在面临大国的惶惑中,他们似乎都感受到了一股异样的味道,一种新的潮流正在无声地觉醒,似乎正在将他们吞噬。
争霸模式或许会让中原的大国感到压抑,但对于小国来说却不啻于是一种福音。他们犹记得春秋早期那段暗无天日的时光,由于王室约束力的下降,挣脱了王室束缚的东方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乱。短短的几十年间,数百个诸侯国灰飞烟灭,几个通过兼并而形成的巨无霸异军突起。这些尚未被吞并的小国,在大国的夹缝和阴影之中苟延残喘,唯一能够盼望的,是当自己的国家被灭后,宗族的祭祀仍然能够得以保留。
直到齐桓公的崛起,他打出了“兴灭国继绝世”的大旗,世道才渐渐地恢复了秩序。此后的日子虽然不算安稳,他们需要随时跟着霸主东奔西跑,需要随时缴纳可能沉重的贡赋,但至少没有了亡国之虞,可以让他们在疲惫之后,无后顾之忧地安睡。
他们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霸主不再争霸,诸侯不再听从盟主的号令,因为那也就意味着,乱世即将再次降临。只要还有人愿意为这些小国提供保护,他们甚至愿意缴纳更多的保护费,付出更多的辛劳。然而不管他们如何的不情愿,弭兵终究还是达成了,这些大国也渐渐挣脱了盟主的约束,开始虎视眈眈地寻找他们将要蚕食的对象。
邾国和莒国就是这些小国中的代表,晋楚弭兵刚刚过去几年,齐鲁两国就开始向他们伸出了魔爪,不断地蚕食侵吞他们的土地。他们巴望着晋国能为他们主持公道,却不料却因为晋国内部的倾轧,默许了鲁国对这些土地的占有,怎不让他们痛断肝肠?
如今总算是看到晋国有意为小国做主,并特意隆重地召开了这次会盟活动,他们倾尽所能,向盟主控诉鲁国的野蛮行径,希望能够为自己伸张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