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逐步使中国这样一个极度贫困落后的国度转变为一个现代化国家,很多人——包括我——是亲历了中国这场伟大的变革,许多人的童年对贫困是有非常深的体会。在八十年代中期,在城镇上生活的孩子早餐钱是两角钱,大量的农村孩子甚至都没这区区两角钱都没有,一只冰棍五分至一角钱,吃饭时饭粒掉在桌面上是要用筷子夹回碗中或是嘴里,否则要被长辈责备,我们的父辈,他们是从饿肚子的童年一路走过来的,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衣服总是穿哥哥姐姐的,到处都是补丁,而现在的孩子,只要家里愿意,冰箱里随时都可以塞一堆冰淇淋,衣服占满了衣柜,过一段时间就清一堆不穿了的衣服抱进小区门口的爱心衣柜。
因此在中国生于1990年以前的绝大多数人,都具有贫困的文化基因,虽说许多人现在富裕了,但可能一直受到穷人思维模式的影响。
没钱会使人变傻吗?先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没钱真得会使人变傻,在这一点上是有科学实验依据的。
在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的《稀缺》,这本书中是有大量的心理学案例进行证明的。
此书有几个重要概念需要作出介绍。
稀缺心态(scarcity mindset):稀缺就是所拥有的比需要的少,对稀缺的感觉会萦绕在我们的大脑中挥之不去,从而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影响我们的决策和行为。
带宽(bandwidth):就是心智的容量,主要为两种能力,分别是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稀缺会降低所有这些带宽的容量,致使我们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还会减弱我们的执行控制力。
认知能力(cognitive capacity):是我们解决问题、获得信息、进行逻辑推理等能力背后的心理学机制。认知能力中最突出就是流体智力。
流体智力:即在进行抽象思维和推理时,在无须特定学习或体验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
执行控制力(executive control):存在于我们管理自身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包括计划、关注、发起并抑制行为和控制冲动等。就像中央处理器,是我们进行日常活动的必要能力,可以决定我们的专注力和转移注意力的能力、从记忆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处理多项任务的能力以及自我监督的能力。
其中,有一个案例的代表性比较强,作者与经济学家阿南迪.曼尼前往印度,对那里的农耕问题进行实地考察。
在印度,他们注意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农民在收获时节会一次性拿到一笔钱,而这就是他们全部收入。这就意味着,从财务上看,农民与绝大多数工作者有着很明显的差异:一般工作者都是定期领取薪酬(每天、每周或每月);而农民每年却只能拿到两次钱,有时甚至只能拿到一次。试想一位农民6月份时刚拿到一笔钱,所以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过得还算不错。但就算他再节俭,在未雨绸缪,到了第二年四五月份时,他手头上的资金还是会出现紧张。这样看来,这位农民在收获结束后的几个月内是富有的,而在收获之前的几个月内却是贫穷的。
这种状况使作者能够在收获之前异己收获之后,对同一位农民的带宽进行检测,不用再穷人和富人之间做对比,而只要看同一个人在缺钱和不缺钱的情况下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行为方式就可以了。比如,收获季节有许多节日和婚宴庆典活动,这与此时人们手头资金比较充裕也有关系。这样看来,则看到可能不是稀缺的影响,而是其参与的庆祝活动的影响。
为了绕过这个难题,作者决定选择甘蔗弄作为研究对象。甘蔗种植很特殊。甘蔗采收之后,需要运抵大型工厂,进行甘蔗的挤榨和取汁(甘蔗汁经过蒸发后,就形成了蔗糖)。工厂的处理量是有限的,而收获后的甘蔗无法久置。因此,甘蔗的采收一般分布在4-5个月间进行。在有的地区,甚至全年的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甘蔗采收。这样,左邻右舍的甘蔗田就可能拥有完全不同的收获周期——一位甘蔗农正在采收时,他农田一侧的邻居正好是在几个月前采收的,而另一侧的邻居则要等好几个月才能采收。这一特殊情况正好可以帮我们绕开需要规避的问题。现在,通过研究同一位甘蔗农在富裕和贫穷时的表现,而且能够大胆地认为,收获前与收获后的月份并无差异。因为某个月份对于一位甘蔗农来说是收获前,而喻队他的邻居来说很可能就是收获后。
正如作者所预料的那样,测试得出的数据显示,甘蔗农收获前手头上的现金会比较紧张。78%的农民在收获前的一个月都曾去当铺当过东西(99%的农民都借了钱),但只有4%的农民在收获后的一个月曾去当铺当东西(只有13%的农民借过钱)。调查显示,收获前有很多农民在支付日常开销时遇到了资金紧张的难题。
通过对这些农民的执行控制力和流体智力进行测量发现,甘蔗农们在收获前的表现比收获后差很多。与富有时(收获后)相比,同一位甘蔗农在贫穷时(收获前)的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更弱。当甘蔗农们囊中羞涩时(收获时赚到的钱已为数不多),稀缺的想法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们的思想之中;而当甘蔗农们吃喝不愁时(收获时赚到的钱还有很多),他们的脑子中就减少了稀缺的想法。
作者只不过选定了一个时间,然后对他们的心智状态进行了测量,而选定的这个时间,具有因稀缺而产生带宽负担的可能性。在执行控制力的测验中,甘蔗农们处在贫穷状态时的响应速度要比富裕状态时慢11%,而且还会犯下比后者多出15%的错误。
作为严谨的心理学家,在作出最后结论之前也考虑了几个重要的可能导致这些甘蔗农们心智发生变化的其他可能性。
首先,如果说甘蔗农们在收获前更加贫穷,那么他们是否会吃得更少?如果是这样,那么吃得少会不会是认知能力减弱的原因之一?营养不良与饥饿却是会令人的大脑运转变慢。但对于这些甘蔗农们,并不存在这种情况。这些农民在手头现金不足时,也没有穷到吃不上饭的程度。从食物消费的角度来看,他们在收获后反而会在购买食物上花更少的钱。虽然他们在收获前的总体消费额减少了,但并没有在食物上节俭,而是在其他东西上省钱。
其次,这些甘蔗农们会不会在收获前增加劳动强度呢?为采收做准备会很辛苦。身体劳累很容易引起心智上的疲乏。而事实上,作者的研究时间比实际的收获日期提前了4周,而4周在农业领域已经属于相当长的时间了,所以当时他们并没有正式开始为作物采收做准备。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些甘蔗农们在收获前后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相当。
最后,收获时节不仅是这些甘蔗农们赚钱的时候,也是其知晓自己究竟能赚到多少钱的时候。因为甘蔗的生长,其实早在收获之前的几个月就已经定型了。最后的几个月主要是增加甘蔗中的糖分,而不是增加作物的产量。糖分多少的问题,就是压榨厂所关心的问题了。甘蔗农们按甘蔗的产量获得收入,而收入与甘蔗的糖分含量并不关联。他们之所以不在更早的月份采收甘蔗,只是因为压榨厂不允许。简而言之,在收获前几个月的时间里,甘蔗农们就已经能准确地估计采收时节的收入了。对于能赚多少钱,他们的心理状态在收获前后是一样的。
通过对这些印度甘蔗农们的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贫穷会成为心智的负担。就算没有实验人员去提醒稀缺的存在,贫穷状态也会削弱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穷人的“有效”能力的确比富人要弱一些。这并不是因为穷人的先天能力差,而是因为他们的一部分大脑早已被稀缺所俘获了。久而久之,他们的后天能力也同样会比富人差。
另一个研究显示,只是单纯地引起低收入者对财务的焦虑,就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认知表现能力,其严重性甚至超越了失眠所造成的影响。
无论是我们本想克制自己不去吃的蛋糕,还是我们本不愿说出口的粗话,当心智单宽存在负担时,都会令我们更加难以控制冲动。
对于带宽负担会降低人的智商,下面有一个不错的类比。
试想你正在电脑上网。在速度较快的电脑上,你可以轻松地从一页跳转到另一页。但电脑现在同时运行好几个程序:你开着pps,边下载文件,还同时开了n个浏览器窗口。突然间你意识到,自己不是在网上冲浪,而是在网上蠕动。这些同时运转的程序占据了处理器的大量空间,而浏览器的速度也因此变得极其缓慢。
对于我们的心智处理器来说,稀缺也会产生类似的效应。稀缺会不断地给大脑装载其他处理内容,而留给处理当前任务的“心智”就没有那么多了。这样得出了本书其中一个核心结论:稀缺会直接减少带宽——不是减少某人与生俱来的带宽容量,而是减少其当下能用的上的容量。
因此,贫穷真的会使人变傻,这不是一句玩笑话,为了摆脱贫穷,唯一的方法就是努力学习和增强自己赚钱的能力,当你成为一个富人时,你的带宽负担就会减少很多,能力也会更强,智商也会更高,从而进入一种良性的正向轨道,其实这本书也从某种角度解释了“马太效应”和“人道,损不足而补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