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局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

(mò)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素书·原始章第一》

原始章是本书的总纲和主旨,总括性地论述,道德仁义礼,是治国理政的五维体系,同样,这个五维体系,也适用于任何组织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原始章为体,后面五章为用。把这一章学习清楚,才知道后面的几章应该怎么理解和运用。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在上古时期,天人两道相通,天人相合而为一。后来,圣人开天立人,天人两分,逐渐演变成天人两道相离的局面。失而不能复,离而不能合,以至于后来以道家为代表的天道思想,和儒家为代表的人道思想,互相争执了几千年。

老子说儒家思想是盗夸,而不是真正的道。老子还主张,要弃智绝圣,才能复天道自然之教。这里讲的绝圣弃智,就是指绝弃儒家的人道思想。并进一步主张,要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这样才能永远地天人相合,永远不会脱离天道。

作为老子的传人,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天道思想。一直追溯到天人两分的历史关口,对秉持人道的儒家进行穷追猛打,连黄帝也未能幸免。面对道家的天道思想对儒家人道思想的非难,荀子展开了反击。荀子说庄子是蔽于天而不知人,也就是说庄子只知道天道,而根本不知道人道是什么,也不知道人道对于建立人伦秩序的伟大意义。

而对于庄子来说,荀子所崇尚的人道之人,并不是真正的人,而是伪巧人,而是天刑之人。和天道相离决的人,已经不再是真正的人,是假人。只有和天道相合为一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也就是庄子所谓的真人。

你说我不懂人,我说你所秉持的人道,连真正的人都不是。道儒两家,这就没法好好地继续交流了。在老子和孔子之际,孔子敬重老子,尽管觉得孔子不通天道,老子也喜爱孔子。天人两道,道儒两家,并未像后世那样势同水火,视对方如仇寇一般。

而在庄子和荀子之后,天人两分,撕裂得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势同水火,后面的几千年一直在互相争执和攻讦[jié]。这场绵延几千年的思想大战,后来被人总结出来了一些脸谱化的模板。比如认为道家反对仁义,儒家反对自然无为的天道之教。这实际上都是误解。

道家反对儒家的仁义,只是认为儒家的礼教,是人为创制出来的仁义,并不是真正的仁义。道家并不反对人伦本身,而是反对以人为的教化,来创立人伦本身。而真正的人伦,应该是自然之道的一部分。天地万物皆有伦理,人伦只是天伦的一部分,它天然地存在,人只要遵循天道,他的教养自然而然就是善的,自然而然就合乎人伦。而人为的礼教教化,以人立人,而非以天定人,是伤害了真正的人伦,制定了一套假的人伦。

后来的人认为,儒家反对天道的自然无为,这更是误解。因为儒家甚至比道家更要崇敬天道。在儒家经典中,贯穿始终,都在以道德立教,要讲圣王以德配天,无道德则不能立教,更不能有天下、治天下。礼教的一切,都本于天道自然之教。人伦的一切,都法于天伦。在儒家的祭祀体系中,昊天上帝,也是儒家所尊崇的最高天神。更准确地说,儒家的人道,实际上是在天道崩坏之后,以人为核心,以天子为天,对天道秩序的模拟式重建。

仁义是什么,爱人而已。说道家反仁义,而实际上道家更爱人。老子说,圣人无弃人,无弃物,哪怕是德行坏了的人和物,都要用天道把他们救回来。这是对人无以复加的爱。说儒家反自然之教,而实际上,儒家甚至更敬天。批评庄子天道思想的荀子,更是对天道无上推崇。

可见,天人两道本为一体,道儒两家,本为一道。只是后来天人两分,分而不能合,以至于人们言道家的天道思想,便以道德支离之,而否定人道。言儒家的人道思想,便以仁义礼支离之,而否定自然之教。华夏之道,从上古时期的天人相合,在三皇之后,走向天人相分,在春秋战国之后,分久而不能合,进而再走向天人相战。

从道术源流看,是老子传道于文子,文子又传道于黄石公。黄石公的思想,根源上来自老子,传承上,属于老子道术传下来的文子这一脉。

《素书》中所体现的天人并用思想,不可能产生在春秋战国之后,而是对先周上古道术的继承和集大成。老子和庄子的思想,是三皇天人两道未分之际,那种纯之又纯的天道自然之教。五帝时期的思想,则是天人分而未决,那种若即若离的天人并用思想。夏商周三代三王之道,则是对五帝之道的更进一步具体化。三皇五帝和三王之道,在《素书》中都有所体现。天人两道相合并举,并行不悖,这便是本书中开篇所讲的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我们在后面的讲解中,会进一步分别深入阐释道德仁义礼。

并且,在《素书》中,不仅天人两道,也就是道儒两家并行不悖,法家兵家也一起并举共用,并行不悖。在书中,道儒法兵四家,贯穿始终。所谓一体,是说道德仁义礼,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平定天下,治国安民。同时也是说,一个人要能出将入相,掌握经天纬地之道,他也一定得全面掌握道德仁义礼五个层面的道术。

黄石公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孔子的思想一样,都是周室衰亡,圣王之学传入民间的产物。它适用的场景,同样是为了经天纬地,治国平天下。所以张良才能得其十之一二,就能辅佐刘邦平定天下,立下绝世之功。既然用其十之一二就可以超凡入圣,治国安邦。可想而知,普通人能用其万之一二,用来治身修身,兴家兴业,一定是绰绰有余的。

可见,《素书》不是市井流俗蝇营狗苟的那种所谓计谋之书,而是用来经天纬地的圣王绝学。流俗之人,认为道德只是人情而已,只是精神而已,只是价值观而已。这种鄙俗的道德观,只是下九流的心智层次。如此低下的心智层次断然不可能胸怀韬略,断然不可能掌握经天纬地之术。

古人所言道德,皆为以道济人,开天立人,事天治人。进而才能以道德立教,教化天下,建功立业。古之圣人言道德,是以天地为驾,以统御万物,以治国平天下为志。为什么出将入相经天纬地的韬略之术,必须得以通天的道德为根基呢?为什么鄙俗之人,不肖之徒,不能超凡入圣,只能局限于蝇营狗苟的低级层次而不能超拔,完全无法掌握经天纬地的韬略之术呢?我们下面接着解读。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是万物的创造者,是万物的原因,是万物的本源,是万物的最高和唯一立法者,是一切标准的制定者,并给万物生生不息的运行,提供动力和支持。离开道,则万物不生,万物不行。

万物与道之间,这种存不可须臾相离,行不可须臾相违的关系,即为万物之所蹈。人与道的这种关系,即为人之所蹈。这是一种完全的自然状态。

在自然状态中,万物都自然而然地生活,像鱼生活在水中那样逍遥自在,对自己为什么应该这样,应该那样,都毫无知觉。也不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和困惑,不去问,不想问,也没有必要问。

所作所为,也都因循自然,没有丝毫的机心。人之所以需要知识,会产生困惑,实际上是因为“鱼脱于渊”,于是生活中就会遇到很多不能理解的事,遇到很多挫折失败。这才促使人们,寻求道理的解答,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果找不到解答,也找不到解决办法。这样人的认知和行为,都会持续恶化,所作所为全都乱了,并对外传播和扩散这种不善,表现出对外界对他人的伤害和侵凌。

老子认为,如果圣人治国有道,天下有道,人们都能复归于素朴,他们对知识是没有欲求的。因为知识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有困惑,生活中遇到的失败要解决。解决不了,就会持续的散播自己的恶与失败。所以,教化百姓的根本的出路,在于复道,让大家都能恢复自然纯朴的天性。这样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恶也会在源头上被消除掉。

这是使万物不知其所由的意思。对于圣人来说,如果能把天下治理成这样,可谓是功揆天地。

很多人会觉得诧异,为什么《素书》开篇大讲道德仁义礼,并在后面的章节中,以道德仁义礼贯穿始终,好像看起来并不怎么具体,显得比较务虚,为什么会被人称之为中国谋略第一书呢?简单的来说,我们任何观念和任何决策的出发点,第一依据都是来自自己的宇宙观,也就是对道的认知。所以,宇宙观的问题,才是首要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认知任何事物,都得先务虚,再务实,先抽象再具体,先宏观再微观,先战略再战术,先方向再路线,先高再低,因此,道是一切认知和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据。


在我们的文化和思想里,道是宇宙的第一因,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万物演化持续不断的动力系统提供者,是一切生命的推动者和维系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加上被人所统御的天下万物,从道到物,自上而下,一共可以分为五个层级。第一层是道,第二层是天,第三层是地,第四层是人,第五层是物。


这五层的宇宙系统,人若处于更低的层级,他的心智边界,便是这一层级的系统内壁,而看不到更高的层级,因为更高的层级会对他遮蔽。如果人处在更高的层级,看更低的层级,无论更低层级的系统内部多么复杂,站在外部看,它只是更高层级更大系统里面的一个很小的子系统。


我们打个比方来说,一个人如果被装在密闭箱子里,一方面看不到箱子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他无法身居箱子之内,而把整个箱子提起来,更无法操控这个箱子。因为这个箱子的外壁,对他来说,就是他宇宙观的最大的尺度和边界,他所能影响和操控的一切,也只能局限于箱子内部的事物。


这个箱子对于这个人来说,便是心智桎梏。所谓桎梏,是指心智受蒙蔽。韬略的本质是什么呢?


第一便是解蔽,跳到更高层级,站在外部看问题,寻找更高的认知体系,让自己的神智与更高的原理和法则相合。把要认知的对象,装入自己的心里,而不是钻进认知对象的内部寻找答案,这样永远都不会找到答案。因为任何系统,从内部看,都是无穷复杂的,即便是最低级的系统,从内部看都是无穷复杂的。与更高级的暗含的隐而不见的道理相符应,这是韬的学问。


跳出更低层级,跃升到更高层级,从外部和整体,对更低层级的事物,进行一览无余的洞察,并对它们进行迎刃而解般的操控和改变,根据自己的智力所符应的隐藏之道,和所见万物之情,在现实中转化万物,使其向更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和结果转化,导向对世界更适宜更美好的秩序,这个是略。


我们现在所有的认知模式,也就是所谓的科学,不是跳出更低层级,寻求在更高层级认知和操控改变更低层级的事物。而是把自己关进箱子里面,再打开一个更小的箱子,然后再从更小的箱子里,打开一个比更小还小的箱子。这种认知心智,是逐次降级的,人的认知,也越来越流散零碎。所以,虽然现在的知识越来越多,人活得却越来越糊涂。


更有甚者,言必称数据。数据是比物更低的一个层级。是把物分解开,非但没有解除物蔽,还再次沦入更低层级的数蔽。也就是庄子所说的,数数然的那种人。


古人讲的阴阳术数,并不是从物的层次降低到更低的数的层次。而是以天地阴阳的更高层级,掌握物的产生和变化之理。这一点一定要分清楚,它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数。


第二,跳到外部之后,才能对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进行合理转化。才能站在外部操控更低层级的系统。比如,跳到笼子之外来操控笼子,就会发现,它只是一个笼子而已,要提起它,是一件非常简单和容易的事。韬,讲的是知道以明物。略,讲的是行道以转物,理解了这个笼子的情况,这是韬的学问。把这个笼子拎起来,改变它的形态,对物进行转化,这是略的学问。


对于掌握韬略之术,进而超凡入圣这件事来说,需要经历五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能解除物蔽,方能明物御物。跳到物之外,看待物,操纵物,可以影响和塑造天下财货器物。比如天赋很高的一些企业家们,商贾们等,他们比普通的凡俗之人,心智层次是高了一级的。因为他们可以跳到物之外看待天下之物,理解宇宙在物货层次上是如何运转的。这个心智层级的最高代表,是吕不韦这样的人。


凡俗之人,之所以一辈子都是凡俗之人,是因为他终生都反被物所役使,被周遭的一切蒙蔽了心智,而不能跳出凡俗,解除物蔽,进而才能使物驭物,成为物之主。


有读者会问,为什么能够改天换地的经天纬地之道,只有道德通天的圣贤才能掌握,而凡俗之人,尽管精于算计,也难以掌握呢?凡俗之人,之所以是凡人,是因为他们无法从周遭的事物中跳出来,无法从一曲之理,一孔之见中解蔽超拔出来。而道德通天的贤人君子则不然,他们看待天下万物,是站在更高的层级,站在外部居高临下的去认知它,去操控它,去改变它。


第二个阶段,能解除人蔽,方能治人。我们看《论语》,里面通篇都在讲一个主题:知人。可以说,儒家的宇宙观,就是建立在对人的认知之上。而且儒家是跳出人的桎梏来认识人,理解人,从外部来操控人。到了这个阶段,才可以具备治人的心智,才能为天下定人伦之序。历史上那些大儒,他们做的事,都是以人伦纲常为天下制定秩序。做到这个层次,才能使人驭人,成为人之主。


像吕不韦这样的人,即便积累再多的财富,也不会给天下带来和谐的秩序,因为他不知人。


第三个阶段,能解除地蔽,才能治世。只能治人,还不够,圣贤之人,还需要理解和应对世事形势的变化,才能长久的成功。因为人要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必须得有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而物质基础,则皆出产自大地。怎么才能让大地为人的生存,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物质产出呢,让基于物产所产生的形势更有利于人的生存呢?所以,这就提出了比知人更高的要求,要知天地。这就需要经营人和万物、土地三者的关系,并进行综合管理和经营。物的发展,出现了形势,人怎么利用形势,就需要跳出形势,从外部理解它。


怎样才能经略大地和大地上的人和万物呢?这就需要取法于天。唯有知天,才能知地。因为真正决定物产的,是天文和气候等更高层级的系统。比如自古以来的农业生产,都依赖于观象授时。所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古代辅佐君王的贤臣来说,这是基本技能。到了这个阶段,可以辅佐君王,治国安邦,建功立业。


第四个阶段,从知天地,到外天地。能解除天蔽,人与大道相通,才能提挈[qiè]天地。像列子说的昔之圣人以阴阳二气因统天地。像《黄帝内经》所说,古之真人,提挈天地,都是站在最高层级,统御天地。


第五个阶段,与大道相通之后,离形去知,进而与道混冥为一体。这是最高的一个层级。


人的能力,有大有小。我们前面说过,人的能力,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认知,能不能明物。另一部分是行为,能不能转化事物。可见,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力所能通透多少事物并进行转化。我们平常所理解的谋略,多是具体的一事一谋,只是术的技能。这只是一种急智应变,或者是小聪明,或者是经验之谈,熟能生巧的术。而不是从普遍法则和通用原理出发,从更高层级出发,解决更低层级的问题,对任何事都能游刃有余,都能够明物转物,应之无穷。后者才是真正的韬略之道。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对本句的解读,大多数人都偏了,认为这里的人之所得,是指世俗意义上,在生活中人所能得到的某些东西。这样的解读是错的。我们前面就说了,如果一个人只是在物的层面上打转,他必定会被物的桎梏所蒙蔽,显然不可能具备超凡入圣的心智。可见,人之所得,并不是指生活中所得到的某些东西。我们平常把德称之为流俗的精神、心态,或者品格修养,这都是不对的。


德是什么呢?


岐伯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管子说:“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曰,德者,得也。”

老子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

庄子说:“有一而为形,物得之以生,谓之德也。阴阳和气,质成我身者,地之道也。”


道创造了万物,具体分化出万物,和塑造万物,则是由德来完成的。物得之以生,这是“德者,人之所得”的意思。


万物得出的不同的得,再以气的不同结构为材料,就生成了不同的生命。不同的生命各有自己的仪则,这叫性命中所谓的性。率性而为,这叫各行其欲。各有仪则,相当于地方法规,而德则是宪法。道则是最高立法者。


万物率性而为,各行其所欲,要想皆得所愿,一是不能违背地方法规,也就是违背不同种类生命的特殊仪则。二是地方法规和宪法不能冲突。三是不能违背宪法。如果万物能够遵循,则可以各成其所欲。


而万物经常违法,经常受到法律的惩罚,怎么办呢?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圣人出面,对万物进行教化、关爱和蓄养,让万物能够按照其生命本真的设定,来本真地履行完其生命的本真历程。圣人的角色,就相当于天地之间的最高大法官。也像一个保姆一样,辅助天地帮它们养育孩子和教育孩子。


德对人的塑造,是既规定万物的身份,也规定万物的权利和义务,并进行持续约束的机制。有德则成,无德则败。


比如,婴儿会出现畸形儿,或者生下来就先天不足。人生病,是德不足所造成的。德不足是什么呢?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缺德。人要回到身体最完美的自然状态,天下要回归最完美的自然状态,老子认为,要重[zhòng]积德。重积德无不克。积德则正,正则不病。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要照顾好万物,道要求圣人需要具备以下的能力。


第一要得神,只有对万物了如指掌,才能知道怎么管理治理它们,怎么照顾它们。无所不知,无所不通,无所不能,如有神助,俨然神人,这便是得神。如何得神?非人能神圣,而是圣人通道,道假人以神圣。假,借的意思。


第二要得慈,既然要帮助道照顾万物,而且还要把他们照顾得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这需要巨大的耐心和慈爱。如果不是大德受命之人,根本难以承受这样的任务。看看毛主席对中国人付出的一切,可想而知,做个圣人,是多么辛苦艰巨的事。


第三要得济。光照顾得好,不出乱子,平平安安的还不行。大家都要吃吃喝喝生育后代,这就需要经世济民。以什么济呢?以道济万物,经营天下以养民。道是万物最根源的养分和乳汁。所以,圣人还要懂得怎么以道济世,为万物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繁衍,创造良好的环境。


道对于圣人是有考核的,考核的指标不是GDP,首先是万物的生成质量,不可以妖异,不可以损坏,必须得保持至真至纯的自然生命状态。


其次在数量上,要让天下万物,繁衍出更多至真至纯的后代。考核达标了,圣人们才敢诚惶诚恐地称之为成功。有时候还要做一下述职报告,也就是举行封禅大典。现在的人,随随便便就说成功两个字。殊不知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讲的。


这样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外在的品格光辉,人们才能看得到,觉得他对人是那么无以复加地爱,对待天下百姓,就像疼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并认为这便是仁。


仁只是德之光。人们只看到光芒,但是不太能理解,为什么这样的人,会释放出来这样的光芒,而其他人却不能。因为大多数人无法了解,是先有道,接着有德,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只是德自然而然的一种外在表现。


仁者,人之所亲。德者必慈,慈者必仁,仁者必亲。我们上面讲了,圣人的本职工作,是辅佐大道,照顾作为造物主的道所创造生育出来的孩子们。所以,这个工作,就是要像一个母亲那样,看着一院子的小朋友,眼里充满了爱。故,仁者必爱民。


在我们的历史上,有位无德者,不爱民者,我们都是称他们为贼。为什么称他们是贼呢?因为无德者居高位,不是帮助道照顾孩子,而是像个人贩子一样,拐卖和伤害百姓,担任着保姆的工作,却做着拐卖孩子伤害孩子的事,这显然是贼才有的行为。人们称这种行为是窃取了天下神器。


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圣人像慈祥的妈妈那样,疼爱自己的孩子,见不得孩子有任何的磕磕碰碰,一看到孩子受苦就心碎了一般。他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让孩子们平平安安地健康成长。是谓,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圣人像个妈妈无微不至照顾孩子那样,照顾天下百姓。既然如同照顾孩子,那么出于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做得好的,就会赞许孩子们去那样做,这叫赏善。对孩子做的不好的事,就会制止他们去做,这叫罚恶。万物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套对各方都恰当和行之有效的交往规则,这也是义来解决的问题。


比如孩子经常玩火玩水,担心他会被烧伤,或者担心他溺水,这样就不准他们玩这种危险的事。以及,如果孩子们打架了,出现了纠纷,还得需要一个理,来作为大家都能接受的公平的规则。


义者,人之所宜。通俗地说,什么是有益于人的,普适而有效地适宜万物的,也就是一套让事物趋向更美好秩序,与趋向更美好结果的正当性的准则,这便是人之所宜。只有真正的爱人,才会特别牵肠挂肚地关心,什么是有益于人的善,什么是有害于人的恶。一个不仁的人,显然是不会在乎什么有益什么有害的。他们只在乎,自己做什么,能对自己有利。故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们平时经常批判一些害人的东西,很多人却为他们辩护,说什么人们需要它们,说明他们就有存在的价值。人们也吸毒,那为啥要禁毒呢?所以要管理天下,一定要有仁义之心。对于仁者来说,批判害人的东西,天经地义。而以庇[bì]恶为仁者,则必为不仁不义的小人。


可见,仁者必有义。义是仁自然而然的结果。宜于人的,这便是善。不宜于人的,这便是恶。


如果孩子好好学习,考了满分,回到家父母买个礼物奖励他。如果孩子在外面到处玩火,回到家,家长拎起来就揍一顿屁股,让他下次再也不敢玩火了。这便是赏善罚恶。也就是法家的做法。


赏善罚恶是为了什么呢?为了维护义,为了让孩子们自觉遵循一套对他们的生存更好的准则。这样才能趋福避祸,好好地成长。推而广之,天下万物,如果都能各行其所宜,那么天下就不会乱,天下就能太平安定,万物各有所成。天下太平安定,万物各成其是,对于圣人来说,大道委托给他的工作就算出色地完成了,他成功了。故谓,立功立事,必以义为基。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有的小朋友,比较顽皮,天天打屁股也没有用,他不能理解什么是善恶,不能理解什么是正当的,什么是不正当的做法,对于大人的奖励和惩罚,总是记不住。如果很多小朋友都这样顽皮,那照顾起他们来,就太麻烦了,工作量也太大了。怎么办呢?


后来圣人想了个办法。类似于在地上划线,让汽车按照标线开车那样,圣人制造了礼教。礼教,就类似于人应该怎么做人做事的一套伦理交通法规。


有了这套伦理交通法,再顽皮的孩子,只要不压线,不违反交通信号,也就是孔子说的不逾矩,这个社会就不会乱套。


礼者,人之所履。圣人以礼教的规范,来引导人们遵守社会伦理规则。夙兴夜寐,圣人以礼教教化天下,让人们勤奋地加以学习和践行,终于从无证驾驶变成了实习司机,再从实习司机变成了优秀驾驶员。


等人人都变成了优秀驾驶员,所有的人都近乎本能地,按照伦理规则来做人做事,这样终于就形成了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通过对上面道德仁义礼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道儒法三家,都是一个道在不同层面上的运用。对于不同的人,就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法。该生的生,该养的养,该疼的疼,该亲的亲,该打屁股的就要打屁股,该奖励的就要奖励,该惩罚的要惩罚。


如果这些都不好使,就在地上画条线,牵着他的小手,教他沿着线走。这就是礼教了。如果对礼教有什么不太清楚的地方,就可以想想自己考驾照,平时开车的交通法规,它们两者是非常神似的。从这个角度看,孔子实际上,就是一个开驾校的校长。


欲为人之本。何谓人之本?指事天治人之道的大宗大本。这个本是什么呢,便是道德仁义礼。


如果道德仁义礼,五者不能并行不悖,该用这个的,用那个。该用那个的,却不懂得怎么用。这都无法管理好天下。安能守,危能止,乱能治,这才是圣人之道。


如何守安,用道。如何止危,用儒。如何治乱,用法。故曰,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道儒法三家一体。后世的一些浅人妄人,迂腐之人,往往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陷于一曲,而互相攻讦。这都是一曲之人,都是小人比而不周的表现。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本章的核心是道德仁义礼。而道德仁义礼五者,又紧紧围绕人这个核心。前面讲道,说人之所蹈。讲德,说人之所得。讲仁,说人之所亲。讲义,说人之所宜。讲礼,说人之所履。


《素书》的整本书,都在讲人,讲治人。通过本章前面部分,对道德仁义礼的理解,我们可以明确以下几点。


第一,道可以统御万物,人也可以统御万物。道可以塑造万物,人也可以塑造万物。所以老子讲,域中有四大,王居其一。


第二点,并不是人本身,具备可以统御万物的能力。而是人合道而行,道把这种力量,假借给了人,人才能具备经天纬地的能力。能通道者,德必载之。才能道德仁义礼,五者兼备于一身。合道是因,道德仁义礼是果。


第三点,人对万物的统御,对世界的塑造,是通过对人的教化、组织和管理来实现的。先改变人,再通过更多的人,来对万物进行重新塑造,使它们恢复成最良好的常然和自然秩序。


贤人君子,


这里指的是可以辅佐君王,统治天下的人。我们前面讲了,人是万物里面,智力最高,灵性最高,最具有破坏性和不确定性的生物。既然超强的智力和灵性,具备巨大的破坏力,它同时也赋予人强大的统治力。统治力是对人的破坏力一面的平衡。人的破坏力,残害万物。而人的统治力,则是要对抗破坏力,救治万物。


因此,才需要有圣王来维护自然秩序不至于崩坏,如果崩坏了,就要把它治理好,恢复成完好如初的秩序。我们管这个叫做天下太平。太平,就是一切完好如初,自然秩序,没有任何的毁坏和混乱。

明于盛衰之道,


大道推动阴阳。阴阳周期,推动天文周期;天文周期,推动气候周期;气候周期,推动地理周期;地理周期,推动人文周期;人文周期,推动朝代兴替,也就是盛衰周期。这便是盛衰之道。一盛一衰之间如同海水的潮汐。盛,有道、德盛之世,天下的主导力量表现为统治力。衰,失道、德衰之世,天下的主导力量表现为破坏力。


这里讲的人文,是指广义的人类文明,涵盖文明中的方方面面。文明只是一种人为发明的东西,并非是天然造物。文明之所以会产生,人之所以会被从大自然中拎出来,突兀地和万物对峙,是因为人在生存的逼迫之下,发明出来了一套人文秩序,来挑战和对抗自然环境对人生存的威胁。


类似的现象,动物身上也有。比如肺鱼,面对严酷的环境,为了生存,演化出来了自己的一套适应机制,把自己活埋起来等下雨。但是肺鱼并不能创造出来文明,因为肺鱼只是适应,还没有足够的智力进行对抗。而人创造的文明,是大规模的改变环境,让环境适应自己,这已经不是适应了,而是对大自然的对抗。


老子说,这种对抗是徒劳的,因为一切人为发明的秩序,都难以长久,都会被大自然给捣毁。所谓的高者抑之,不足者补之。


既然选择了对抗,就意味着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出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来维持和支撑文明自我坍塌的自重。什么是秩序的自我坍塌?打个比方来说,一个房子不打扫,很快就会到处都是灰。要想一直住在干净整洁的房子里,就需要每天打扫卫生。打扫卫生,使房子保持干净,这个就是微观的统治力。如果把天下看做是一座房子,圣人治国,也就是打扫卫生。


家里添置的东西越来越多,则相当于文明演化得越来越复杂,它自我坍塌的自重就会越来越大,这就意味着,需要越来越强大的统治力,来维持更复杂的人文秩序。这时候需要圣人和他的士人团队们,来支撑这一切的重量。


当统治力不支,文明自我坍塌的自重,压倒统治力之后,人文秩序就会走向崩坏,社会表现为破坏力占主导。最终,上一个人文秩序解体,走向下一个新的周期循环。


我们的王朝兴替周期,通常有几百年左右。这表明,我们民族的统治力,是远超于其他民族的。而统治力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则是心智能力。心智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则是道术。所有的统治力,都根源于道。除了道之外,再也找不到可以大到足够打扫天下的扫帚。


相比而言,夷狄们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周期都非常的短。这折射出来的是他们的心智低下,心智低下背后折射的,则是他们的统治力低下。现在西方人社会的经济危机,其实就是改朝换代的新形式。基本上是十年一次改朝换代。


在上古时期,天下王朝兴替周期,有几千年那么久。黄帝之后,朝代的兴替周期,也有千年之久。夏商周三代,国祚开始变短,变得不足千年。三代之后从秦朝开始,国祚变得更短,连五百年都难以撑得住。这说明什么呢?一方面说明,家里添置的东西越来越复杂,打扫卫生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因为人文秩序越来越复杂,也就越来越和天道决离,圣人的道术,源头开始断流,统治力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弱。以至于后来的皇帝,几乎都不怎么精通道术,甚至连傻子白痴都能当皇帝。内圣外王的传统被彻底颠覆,这在三代之前,是难以想象的。


由上可知,盛衰皆本于道。世有道则盛,世无道则衰。世有道和无道,是什么来决定的呢?老子认为,天人二道,是负相关关系,人有所长,道有所短。天下之所以会无道,并不是道会凭空消失,而是有人害道,导致天下失道。


在从天道秩序到人文秩序演化的不同阶段,朝廷兴替,表现为不同的国祚长短周期。老子所向往的,是上古那种有几千年国祚的自然秩序。而孔子终生想要恢复的秩序,则是三代这种只有几百年的人文秩序。孔子后,士人们尚不及孔子,作为人文秩序统治机制的礼乐崩坏之后,未能复原。所以三代之后的王朝国祚,便再也没有能超过夏商周三代时期。


世有道则盛,世无道则衰。贤人君子分析自己所处的时代,首先要看,这个时代是有道还是无道,然后就可以判断出来,这个国家会走向兴盛,还是会走向衰落。这便是明于盛衰之道。


通乎成败之数,

盛衰有道,成败有数。这里的数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运数、命数和气数。既然人世间的一切都本于天道,盛衰周期是由天道而定。这个周期便是天数。而人间的事物则是被天数所因统,表现为命数。万物皆气,事物由生到死之间的一气流变,这叫做气数。任何有组织的秩序,广义上看,它们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有命数和气数的。


圣人通过对王朝命数和气数的感应,感而遂通,会通晓自己若要立功立事的运数。时至则运数至,天人合发,则能功成。时不至,则运数不至。运数不至,则以人力逆天数,勉强为之,或将功败身亡。


我们经常听一些圣贤纵论天下大势,说某某王朝气数已尽,觉得云里雾里,怎么会那么神奇。比如黄石公,不仅预知到秦马上就会亡国,还把具体的新王朝多少年后能建立,都已经感知到了。背后的道理不难理解,德衰则命殒,命殒则气绝。


我们现在的人,以现在流俗的数学观念,很难理解古人所理解的数。古人认为数即是理,而不是算命先生瞎胡猜的那个数。天数,地数,命数,气数,运数都是理。既然是理,则必是定数,且必可以通。


理解和掌握了天数、命数和气数,然后才是针对具体问题,给出具体的方法,在具体的方法中,万事万物,皆有相宜之数,这叫具体事物的理数。比如,一个服装厂,如果他生产出来的衣服是三个袖子的,就不可能卖得掉,因为人是两个胳膊,衣服的袖子,也应该是两个袖子才对。做出来的衣服是三个袖子,这样肯定会失败的。


审乎治乱之势,


天下出现了盛衰之象,对应的是执政者能不能做到守而安之,或者救而正之。如果秩序良好,要分析这种良好的秩序可以持续多久。如果秩序混乱,要分析这种混乱的秩序,是不是可以治理好,如果是可以治理的,需要多久能治好,如果不能治理,这个国家,又能撑多久会灭亡。这就是审乎治乱之势。


贤人君子若要立功,首先要能洞察盛衰之道,这是顺应天数,是第一位的,最根本的大前提。降低到现实生活中,通俗地来说,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先洞察大前提,大环境,大背景。要弄明白,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着什么,它是在走向兴盛,还是在走向衰败?


有了上面最基本的判断之后,接着是要能通晓成败之数,懂得顺应天时,时至而发,应机而动。要能明白,在这个时代,自己如果要参与进来,能不能治国安民建功立业,我需要做些什么,如果我做的话,会成功还是会失败?


通乎成败之数,这一步非常重要。比如一个气数已尽的人,明明救不活还要去治他,再大的本事都无济于事。而一个如朝阳般喷薄而出得天命的人,贤人君子用自己一身的本事辅佐他,一定能够建功立业。治人治事治国,都是如此。


第三步,在决定自己要行动之前,还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也就是审乎治乱之势。治,代表的是有道者一方的力量。乱,代表的是无道者一方的力量。如果贤人君子,要决定行事,必须要对形势,进行周密的推演和计算。这样才能清楚,在战术上,对于治理一个国家这件事,在执行操作层面上,能不能达成自己的目标,以及怎样达成目标。


达乎去就之理。


通过前面三步的判断,这个国家能不能治,这时候已经胸有成竹。如果判断它可以治,而且自己一定能成功,在操作层面上也没有不可抗力。这就可以去任职辅佐君王治国理政。反之,则隐而不就。去就,是指士人就职或者不就职的意思。


这四句话,往大里讲,是贤人君子治国韬略。往小里说,它可以适用在一切尺度上的任何事务。


比如,用在商业活动上。第一步,明乎盛衰之道,相当于是做市场分析。一个已经衰败没落的行业,肯定是不可以参与的。第二步,审乎成败之数,相当于是项目评估。如果要参与,前景会怎么样,风险有多大,风报比有多高?第三步,可行性论证。如果我决定要参与的话,阻力有多大,扩张力有多大,我们能不能脱颖而出?第四步,项目决策,推进或者退出。


可见,《素书》这本书,讲的都是通用法则,和普遍原理。之前我们说,弄明白了《素书》这本书,一定可以行走天下,无往不利。这不是虚言。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故潜居抱道。这句话很关键,贤人君子,治国平天下如此,做任何事,也都是如此。因为所有的机会,都是大历史环境所提供的。如果机会没到,而自己四处主动出击,不仅是无的放矢,还会反受其咎。


一个人本身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历史上那么多的圣贤伟人,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那么大的功业,关键在于他们顺应了历史和时代。通俗地讲,是顺应历史和时代,用古人的话来说,则是顺天而为,相机而动。可见,真正能让圣人立功立事的力量,是借用的天地人之力。


以待其时。用天地之力,在于应天数,应地数。天数为时变,地数为形势,人数为治乱。借人之力,在于对人的教化能力和统治能力。先改变人,再通过领导更多的人,来一起改变世界。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


姜子牙一身通天绝学,商气数未尽,周气数未兴时,他也只能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虚度光阴。还成天被自己的妻子凌辱奚落。这种生活,他一直过到了七十多岁。


一直到商将亡,周将兴之际,他才等来时机,他的一身绝学道术,才能运用得淋漓尽致,为周朝的建立,立下第一大功,极人臣之位。时运不至,他也没办法,唯有潜居抱道,等待天机发动。


天机发动,人与天合发,统帅天地人之力,必能所向披靡。我们前面说了,人的力量是很渺小的。如果学会借用天地人之力,用来讨伐不道的敌人,就会像搬起石头砸鸡蛋那样。怎样才能统帅天地人之力呢,关键在于等待时机,应时而动,天人合发。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很多人把没身理解为遭遇不幸,并不是这样。没身,只是指一直处于潜居抱道的状态,因为不得其时,只能终身隐世。


如果姜子牙没有遇到周文王呢,如果商气数未尽,国祚又延长了几百年呢?那么姜子牙再高的本事,一生也都会寂寂无闻。在别人的眼里,他只不过是一个庸碌一生的糟老头,在他妻子的眼里,他也只不过是一个窝囊废而已。


如果秦朝气数未尽,还能再兴盛几百年,如果刘项不堪一击,很快的就被秦朝给剿灭了。那张良一辈子,都只能是一个东躲西藏的逃犯。根本没有机会位极人臣,立下绝世之功。


这就是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我们历史书上,看到的这些圣贤,只是在那样的时代,应运而生,时至而行,得机而动的特例。而在平平淡淡的历史时期,大多数同样身怀绝世道术的人,都默默无闻地隐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得时而驾,成绝世之功。不得时,唯有终身潜居抱道,传道给后人。不得时而隐,既能保身,也能护道。不会因为逆天而行,导致功败身死道消。对于圣人来说,功败身死事小,亡道事大。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贤人君子,能明乎盛衰之道,能通乎成败之数,能审乎治乱之势,能达乎去就之理。这说明已经得道了。


得道之后,能懂得蛰伏和等待,能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这是在得道的基础上,又具备了成道的本事。


如其不遇,没身而已。这是懂得天道不可违,天数不可逆。则能退而隐身,保身护道传道与后人。


如此贤人君子,明可通道,进可成道,退可保身传道。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我们来简单总结和复习一下原始章的内容,总共讲了这样三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是,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是为人之本,也是治人之本。人之所以失去经天纬地,治人治事之能,沦为平庸之人,是人的退化造成的。重新接通人的根本,也就是道德仁义礼,人才能重新变得超凡脱俗,成为圣贤。自己成为圣贤之后,然后才能获得治人治事的能力,才能立功立事,给天下人带来美好的秩序和生活。


第二个道理是,超凡入圣,具备了经天纬地治人治事的能力之后,若要立功立事,还要等待时机到来。君子得其时而驾,天人合发,可立绝世之功。


第三个道理是,如果时机未到,强行逆天而为,会遭致祸患。如果时不至,贤人君子,可以退而隐身,守道传道给后人。


原始章在第一章,开宗明义提纲挈领地把《素书》的主旨都讲清楚了。很多读者会问,那具体怎么才能从普通人,变成贤人君子呢?后面的五章,都是紧紧围绕原始章,给出的具体操作手册。


第二章正道章,对应的是道。第三章求人之志章,对应的是德。第四章本德宗道章,对应的是仁。第五章,遵义章,对应的是义。第六章,安礼章对应的是礼。这是《素书》整本书的脉络和结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761评论 5 460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953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998评论 0 32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248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130评论 4 35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145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550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236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510评论 1 291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601评论 2 31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76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47评论 3 31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613评论 3 299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911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91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532评论 2 34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739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