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孙瑞希:生涯咨询师,个人成长教练,今日头条签约作者,青云计划外部评审团成员。分享成长故事,一起在不确定的年代成为更好的自己!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瑞希
01
借钱见人心,还钱见人品
陕南安康岚皋县蒋家关村,有一位70岁的老人刘照元。为了给儿子治病,家里欠下了巨额债务。即便如此,仍然没有留住儿子的生命。儿子去世后,刚强的刘照元选择了替子还债。
他拿起了多年不用的割漆刀,每天早上三点起来,头戴矿灯,爬树割漆。亲友们疼惜他年龄大劝他不要割。他说不割不行,外头欠着债,不得了。
村民们评价他:这么多年,没说过谎话,也没办过出格的事,所以在这方面信任他。有些人不仅不要他还利息,甚至连借条都不让他打。
四年来,靠一刀一刀割生漆赚的钱,刘照元硬是偿还了17万多元的债务,目前还剩下6万多元。他说,把债还完才能心安。
人心如何,借一次钱就知道了。人品好不好,还钱见分晓。
十多年前,有个叫小希的姑娘,她刚参加工作一年,还挤在狭窄的隔断间里。一个同学问她借钱,因为关系不错,小希很信任她,就把自己省吃俭用存的3500元钱借给了她。
过了三个月,同学又问小希借钱,说妈妈住院,手术费不够。小希手头没有余钱,想到同学家里的事情急,就答应帮她借。小希从亲戚家借了3000块,她反复叮嘱同学:妈妈治病要紧,千万别上火。同学千恩万谢。
钱借出去了,同学一直没有提还钱的事。转过年,小希要报考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认证,费用8000元。她提醒同学还钱,同学一拖再拖。
眼见着报名要结束了,同学终于还了3500块。之后,她电话不接,短信不回,最后联系不上了,剩下的3000块欠款也不了了之。
我就是小希。在我之后的人生中,看到过无数因借钱不还而崩塌的关系:合作伙伴、朋友、甚至至亲。
我读某个总裁班的时候,更是刷新了认知。那里的学员以企业主为主,很多同学之间有项目合作。事实证明,大部分合作最后陷入了金钱纠葛中。
我见过不要脸的债务人向低三下四催债的债权人叫嚣:老子凭本事借的钱,为啥要还?
借钱见人心,还钱见人品。在面临金钱考验的时候,你才能看到最真实的人性。
在刘照元的心里,一笔借款就是一份人情。他和老伴儿每天起早贪黑挣钱,就是为了在有生之年还清欠款。别欠了人情,冷了人心。
康德认为,人之所以知道应该做什么,全来自于某些根本的价值法则。诚实守信,这是最朴实的人生哲学。
02
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
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二程遗书》中有句话:“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意思是:拥有知识,而不能够去践行,这种知识就是肤浅的。
什么是肤浅的知识呢?
有个同学,对佛学颇感兴趣,后来开始以佛教徒自居。他总是给周围的人布道:要修心、修口。但是有几次,他自己与朋友发生矛盾,却用最刻薄恶毒的话诅咒对方全家。
他通过所见所闻了解了基本的宗教知识,获得了印象,但自己并没有深刻的体察和觉悟,没有亲身去践行,那么知识于他而言,就是肤浅的。
而深刻的知识则不同。以刘照元为例。
刘照元为了还债,每天早上3点多就要起床,因为每天日出前是割漆的最好时辰。日出以后,气温升高,漆液会很快凝固。
割漆需要在漆树上爬上爬下,所以不管天气多热,都要穿着厚实耐磨的衣裤。另外,漆树本身是有毒的树种,漆液沾到身上会产生皮肤红肿,奇痒等过敏反应。
这个活计对于70岁的刘照元来说是个十分辛苦的差事。但他表示:再努力几年,一定要把欠下的债还清。他把“诚实守信”这四个字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外在的知识。这种“深刻的知识”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和修为。
刘照元所在村的党支部书记伍先忠说:“全村人都很尊重他也很敬佩他,从产业奖补临时救助,还有危房改造等等方面,来对他进行帮助。”
这也应了李嘉诚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
03
以诚待人,是心地轻松的妙药
孔子说:“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很多时候,人们正是在这样一种以诚待人的状态下,产生了幸福的喜悦。它是根植于人们朴实无华的心性,与德行配合的满足感。
刘照元说:“还一个账,我心里就轻松一些。我把债还完以后,一来我心里安了,二来人家说我这个人有信用了。”
人无信而不立。儿子过世,白发人送黑发人。面对债务,刘照元没有逃避,没有抱怨。他和老伴儿用最朴实的行动践行着人性最宝贵的品质——诚信。
卢梭说: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
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
(图片来自看看新闻视频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