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曾执教过《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不甚理想。今天阅读罗才军老师的执教的《少年闰土》。蓦然发觉这才是真正属于语文的《少年闰土》教学。这篇课文的语文价值在哪里?这篇课文教学的语文核心价值是—— 本单元导语就语文能力领域提出了三条目标:一是理清文章思路;二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话虽然笼统,但是已经基本给我们指定了《少年闰土》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学价值边界。罗老师的教学基于文本的个性化教学创造,其实都铆钉在这三条语文能力的核心目标。
就整个文章的篇章布局来讲。文章从回忆进入,由相识写到相处最后写到离别,详略得当,一气呵成。其中相处写得最为详细,毕竟这是最具体,印象最深刻的。而且没有相处的快乐和融洽,就不会有离别的悲伤和思念,更不会有30年后美好的回忆,这种典型的如何谋篇布局写一个人的意识也是六年级语文需要渗透的。
从字词上看,本文的最大特点是许多词汇带有古白话意味。我们知道鲁迅先生虽然大力倡导白话文,但是他毕竟是从文言的语境中浸润出来的。他的语言表达终究是无法一下子转变为纯粹简约的白话文的。就这篇文章比如“其间”,“家境”,“值年”,“仿佛”等。用法不一样的词比如“项带”“稀奇”,这些正是这篇文章在字词上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能读,而且要以此为例扎扎实实地训练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用现代词汇代替,找近义词等方式理解这些词汇的意思,得意且得法。那么今后学生要读懂这一时期其他作家的文章也就不成问题了。
走入文本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作者神奇的想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相信任何一位读过《少年闰土》的人都会被这一幕所震撼,并且留下深深的烙印,甚至在多年之后依然能够朗朗诵读。究竟这语言魔力何在?且看“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这些密集的色彩融汇在整个画面之中,柔和中透着靓丽,明净中透着鲜艳,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天空,海边的沙地,一望无际”所编织出的是一种空间的旷远辽阔,浩渺无边,如此使整个场景透着一种神秘的静谧,也显得更加美轮美奂。在教学这一段的时候,首先请同学读第一句话。读着这个句子,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景象?老师引导学生想象海边乡村夜晚的美丽景象的画面。请学生读出这些靓丽的色彩读出词汇的重音。还要把那种空间的静谧辽远的感觉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再看少年刺猹,以“其间”开头,语言短促,节奏分明,动感十足。与前面的静谧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年的英武不凡和猹的狡猾生猛呼之欲出,而且就其语势、用词来看,如评书中的人物“开脸”般酣畅淋漓。此处引用“开脸”是神来之笔,讲述亦甚妙。这里不到50个字的句子营造出了别样的惊险刺激。整个画面动静之间意蕴无穷。然而我们不仅要问事实上真是这样的景象吗?显然不是,这只能是一种艺术化的真实。童年的闰土给他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直到30年后他对当时两人之间的交往也充满着温暖的记忆,如此情感使然,才有这样神奇美丽的场景,这正应了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走进他们相识的片段,看到真实的闰土。“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教师让学生来概括眼前的闰土。如:健康朴素,天真可爱,憨厚老实,纯朴天真等。然后从作者对闰土的观察和描写上发现写作特点。通常我们写人物外貌的时候都是从眼睛开始的,但鲁迅先生不是这样写的。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想起了中国著名的漫画大师丰子恺,她有两幅画作。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两位大师在描画人物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抓住人物最大的特点,寥寥几笔也能写的活灵活现。这里引用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使得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描写技巧变得可触可观,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体验。
和闰土相处的过程中。闰土讲述许许多多的新鲜事,引起作者的敬佩和羡慕。种种情绪油然而生,相应的语言也喷涌其间: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一连串的“不知道”,编织出作者当时面对闰土的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所产生的巨大的失落和沉重的无奈,他不满枯燥乏味的少年生活,感慨自己没有像闰土那样自由自在,充满冒险、刺激的经历,他多么的向往拥有那些美好的天高地阔的乡村生活。这里做了充分的铺垫之后,学生再理解“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就容易多了。
罗才军老师教学紧扣单元导读,读懂教材,读懂编者的意图,构建合宜的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价值的真实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