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到东周末年百家争鸣,后来许多学派衰退,以儒家和道家为主。
到了两汉之际,佛教来到中国。经过好几代知识分子的努力,到唐朝终于完成一件伟大的事情——让佛经说汉语。它意味着佛学思想的中国化。
从此,中国人生哲学分成三大块——儒家、道家、佛家。我们先来看一下儒释道 3 家,分别是如何指点一条出世道路的:
1. 儒家:无所为而为
儒家指点的“先出世而后入世”的路,简要概括就是一句话:无所为而为。
“为”就是做事情。人生在世,不能不做事情。比如你有两只脚就得走路、
有一个头脑就得思考和学习。如果你有两只脚,偏偏不让你走路;有个头脑,偏偏不让你学习,这是对你很严重的迫害。
不做事的人生不能称为人生。但该如何做事?儒家概括出一句话“无所为而为”,它针对的是“有所为而为”。
我们平时做事情,如果从未有过出世的境界,做事情总有一个目标、目的,始终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看作是达成目的的手段和途径的话,这就叫“有所为而为”。
因此“无所为而为”指的就是,我们并不把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当成是达成另外一个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之所以做这件事,因为它本来就应该做、不做是不对的。
它自己就是自己的价值、自己就是自己的目的,而不是为了达成某个有利于我们的结果。这样的人生,将永不失败。
举个例子,假定我发现上海杨浦区人口密集,但是缺医少药;再假定,上海就两家医院——华山医院和中山医院,它们的医疗力量无法覆盖整个杨浦区。
我发现了这点,于是办了家医院。但由于我一不懂经济学、二不懂金融学、三不懂管理科学、四毫无经营企业的任何经验,于是我的这家医院开了半年就维持不下去了,只能收场。
请问我失败了没有?没有失败。因为我在这半年里至少做了这么一件事:救死扶伤。并且产生一个效果——提醒别人,这里真应该有家医院,于是让有本事的人来吧,他就当仁不让地来了;而我呢?当仁而让,没有失败。
我们能否跟年轻一代讲讲儒家的这个道理呢?什么叫永不失败的人生?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努力地去做某件事,是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它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去做。
我们甚至可以凭借经验和知识,提前知道做某件事的后果对自己是不利的, 但我仍然去做,这叫什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儒家出世精神和入世的统一。
2.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
道家指点出世的路,也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无为而无不为。
“无为”不是指不做事,而是不人为地做事。“人为”两个汉字合起来又是一个汉字,叫“伪”。伪就是造作。
道家反对人为就是反对伪、反对造作。造作为什么不好?伪为什么不好?
因为但凡是中国哲学都有一个共同立场,叫“天人合一”,只是儒家、道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的重点在人,后者的重点在天。
按道家的说法,人类生活的幸福都来自于天,麻烦和苦恼都来自于人自己。
因此,从这个出发点出发,道家叫我们做减法,“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人为的因素减得越干净越好。
以吃饭为例,人都要吃饭,这没办法,因为天道规定每个人都有胃。但是如何吃饭就彰显出道家的精神了,比如你偏要吃到法国大菜不可、非得餐餐美味佳肴,不然就叫没吃过饭。这就叫人为。
战国时期有个道家的人叫列子,他说过一句话“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我们看今天的中国人离开道家的精神多么远,充斥于市场中的各种保健品,全是什么贵之、爱之,但我们的肉体难道因此就“厚”了吗?
那么,按照道家的原则,吃饭该怎么吃?我相信一定是 8 个字“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就叫顺应天道。吃饭如此,人生的各个方面无不如此,都要做减法。
从此以后,你带着这样的认识去读《道德经》《庄子》,要从这些著作里获得什么?指点。指点我们如何做减法,学习做减法的方法,最终要学会做减法的实践,顺应着去做,不知不觉你的行为就在天道里了,于是叫“无为而无不为”。
这是道家的出世精神“无为”,做事情不要去增加自己人为的目标、人为的企图、人为的期待。
什么是最好的人生?没有目标的人生。你不要自己定目标,天道已经把你的人生都规定好了,你顺着它走就行。这与我们的当代文明相去何远?我们现在要么不做事,一做事马上认为目标要明确,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要加以确定、加以坚持,立刻人为起来了。
3. 佛家:无心而为
佛家出世的路可以概括为 4 个字:无心而为。我们千万别误解了佛家,其实 它也主张我们做事的。
此话怎讲?佛家告诉我们,人生在世,非做事不可。但你做什么事情,是有来历的,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很大。
我有时也想,我也去做个钟点工试试,想是可以想,浪漫得很,但不可能轮到我做,因为我的“来历”规定我不能做钟点工。
但我也不要因此就得意,这只是因为我没资格做。只能做开口饭、教书匠、吃粉笔灰,这是我当做的事。
再比如,我做不了董事长,这是肯定的。假如我现在还在想,我本来应该早点下海,那今天的中国富豪排行榜上说不定有我王德峰的名字。如果我今天还这么想,我就是多么愚蠢。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和各位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一点是相同的——我们都是带着东西来的。
1977 年恢复高考,我第二年报名参加。当时我在一个全民所有制的国营企业里做工人做得好好的,大家都认为是很好的一份工作。但我还是要高考。
我父亲支持我不断求知上进。但他没想到,在我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写了哲学,然后他就找我谈话了,问我为什么要报考哲学专业,不是听过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让我应该去学一门有实用价值的学问,将来有本事在身上。
我是这么回答我父亲的,我就喜欢“空”的学问,越空越好,唯恐其不够空。
为什么我要学哲学?因为经济学、社会学这些学起来比较容易,要学就学难的。
一本哲学著作,我打开来看,如果其中 10 句话里有 9 句我都看不懂,我认为这是对我智力的严重侮辱,所以我要学哲学。
我父亲看我是个年纪蛮大的孩子了,就让我自己做主,他也就算了。当时我以为是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后来才明白,这是业力规定的。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世间都带着业力,我带来的业力规定我就是去追求那个“空而又空”的学问。
所以,为什么偏偏在我“贩米”的心理产生了一个要读空洞学问的愿望呢?
这个愿望是我让它产生的吗?没有这回事。
我们有这个愿望,还是有那个愿望,其实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而是某个愿望来了后,我们去选择实现它的道路,在这件事上,我们有一点自由。
至于什么愿望来到我们心里,这不是我们的自由,它就这么来了。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业力来,我的活你干不了,你的活我也干不了,各自的业力不一样,先要明白这个道理。
各位可能会说,你王德峰相信这一点,还算是哲学老师吗?你在讲迷信呢?
拿出点科学证据来。我告诉你,拿不出来,确实没办法给出科学论证,这件事超出科学思考的范围了,全凭我们的悟性去领会。
因此佛家告诉我们,人这辈子来到世间,非做事不可。为什么?做事就是消业。因为你是带着业力来的,这是你躲都躲不了的事情。
由于做事是为了消业的缘故,所以我们不求结果,最好没结果。如果它有了结果呢?很可能旧业未消,新业又来。
但是做事怎么可能没结果呢,佛家也看到了,只要做事一定有结果,但是我们要怎么样?让这个结果跟你没关系,这就不是你新造的业了,所以叫“无心而为”。
“无心而为”并不是教我们不要认真做事,而是事情一定要认真做,但心别上去,对它的结果不关心,甚至暗中期待它没结果。
禅宗把佛家的精神表达得特别好,叫“出心不出世”——事情是不能拒绝的。
该你做的事,你怎么好拒绝,那就把它担当起来吧。为什么?消业。但记住,心别上去,要“出心”。
所以有个禅宗祖师说了这样一句话,很有意思,“我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挂着一丝纱”。
什么叫咬着一粒米?我非得吃某个东西不可,否则不叫吃饭;我一定要穿品牌衣服,否则不叫穿衣服,那叫挂着一丝纱。
所以我们总结一下,什么是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就是人生哲学,始终回答一个问题——人如何安排好自己这个最难安排的生命。
第一步是什么?出世,把自己从现实世界中超拔出来,因为我们的心有无限的一面,它无法在现实世界中被安顿好。
但中国哲学今天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年轻一代没有在中国哲学里走过“出世”的路,我们遗忘了那颗心,只知道头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