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周率的再认识——“祖冲之教我们学数学”

        每次读完一篇课堂实录后总喜欢瞟一眼下一篇,昨天看了顾娟老师的“祖冲之教我们学数学”心中已是敬佩,往下一翻竟然是周平健老师与顾娟老师的同课异构课,这让我更加期待了。

      周平健老师的课堂实录课我很喜欢,他的课例让我第一次在此书阅读经历中忍不住拿起笔画图和计算,也许这就是数学阅读带给数学读书人的独特交流方式吧,而我也在其中似乎真正经历了这节有意义的“国数课”。

      应该向祖冲之学习什么?

      这几乎是所有“国数课”作课教师在课前慎思中要自问的问题,周老师以9本与祖冲之、圆周率有关的书籍为依据,将祖冲之对数学圆周率数值探索的体验作为课堂主线,让学生从习以为常的圆周率“3.14”中跳出,寻找为什么是3.14,以及追问“一定是这样吗”,在“割圆术”、“夹逼法”的体验中感悟圆周率探索过程的不易。

      为什么还要继续往下计算圆周率的位数?

      这个疑问可能孩子们一直都有,幸运的是,周老师想孩子所想,并以中国天眼的周长计算为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圆周率位数对科技探索的影响,可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由此学生怎会不严谨地对待数学计算及问题呢。

      谁是祖冲之的老师?

      如此伟大的祖冲之一定会有一个更厉害的老师吧?可惜史料没有记载他的老师,祖冲之的老师原来是他的“自学”,这也颠覆现代学生们的认知,什么是学习?自己喜欢、愿意研究、勇于攀登就是最好的学习。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周平健老师的课例,深刻感受到周老师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思考,一以贯之的“国数”素材让课堂有了时间的长度和知识的深度,从古代到现代到未来,数据真的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唯有“数学强,才能科技强,唯有科技强,才能国家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