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似我之前看的那些东野圭吾的小说。不是一本侦探小说。没有抽丝剥茧,没有峰回路转。它静静阐述了一个社会现象。
直贵因为哥哥刚志犯下的盗窃杀人罪行,一直被社会歧视。不能上大学。不能奔赴音乐的梦想。不能好好地工作。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每一次,好像马上就能触碰到幸福的时候,每一次,以为自己要进入正常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就会因为暴露了自己有一个犯罪的哥哥,所有事情轰然倒塌。
直贵也从一开始的小心翼翼避开到刻意隐瞒,再到后来堂而皇之的欺骗。
生活得越来越阴暗的直贵好像开始放弃了自己的善良,他会因为5000日元而答应帮别人往喜欢自己的女孩子的杯子里投药。会扎破安全套,企图用未婚先孕而强行让女朋友的父母接受这个既定事实。
但是一切都因为由实子这道光,坚持不懈地温暖着直贵,引导着直贵,包容着直贵,直贵又好像回到了正轨。有着正常的工作,温暖的人际关系,有一个幸福的家,一个可爱的女儿。
可是,事情并没有就此大团圆结局。普通而幸福的生活并没有延续下去。
随着一双夫妇的到来,平静的幸福生活又被打乱。他们又陷入了那种孤立里。连同他们的女儿,都被小朋友孤立,慢慢不再开朗。
原本,还在犹豫着的直贵,应该说慢慢开始决定堂堂正正做人,直面事实,不逃避的直贵,因为妻子和孩子遭到了抢劫而受伤这件事引发的一系列事情,他终于下定决心,硬起心肠,直接写信要和哥哥断绝关系。
但是,故事的最后,直贵接受了寺尾的邀请,来到哥哥所在的千叶监狱进行义演,他说是做最后的道别,可是生活在继续,后来会怎样,谁也不知道。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自己和歧视什么的无关,对世上存在的歧视感到愤慨、厌恶,而且绝不相信自己是站在歧视的一方。
可是,不知不觉,我们就成为了其中一员。书里提到,除了我们以往看到的那种歧视,还有“反向歧视”。
“是因为怎样跟你相处才好,大家搞不清楚。本来不想跟你有什么瓜葛,可若明显表现出那种态度又不道德,所以才格外用心地跟你接触。有反向歧视的说法,就是那样。”
最好的方式就是和从前一样,像什么事也没发生,可是多少人可以做到?
>> “你恨不恨哥哥是你的自由,我只想说,恨我们不合情理。要是稍微深入一点儿说,我们对你区别对待,这也是为了让所有的犯罪者知道,自己要是犯了罪,亲属也会痛苦。”
乍听上去很冷漠,可是对于一个有犯罪倾向的人来说,如果他可以多多考虑自己犯下罪恶,要接受惩罚的不仅仅是自己一个人,还有爱自己的那些家人,是不是就会少一些恶行呢?
就像唐山打人事件里的那个人,如果他会想到自己的罪行会给自己心爱的女儿带来可怕的校园霸凌,他是不是会收回那双罪恶之手。
已经发生的我们无可挽回,只是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一颗理智的心,不要将恶意肆意倾倒到罪犯的亲属身上。就像《信》里的那对老夫妇,他们的儿子抢劫了由实子的包,导致纪实受伤。他们是罪犯的父母,可他们是个好人。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上门道歉,虽然知道不会被原谅。直贵说“我想他们还是非常好的人,只是太软弱,管不了儿子。”
还未发生的,希望那些恶的种子可以枯萎在萌芽前,用“对亲人的顾虑”,用“罪恶开启后可能会带给家人的伤害”来掐灭那些可能产生的罪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