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题:数据,隐私。
好久没有写了,要问2017年开门红是什么,无疑是支付宝账单和苹果的降价营销手段(2017.1.6)。
是不是被这两件事刷爆了朋友圈,作为互联网从业者,在使用一款产品的某项功能时,总试图去摸摸后面的逻辑和数据结构,前端呈现的华丽页面都是一个个PM日前的设计和耕耘。
说实话,如果我不从事互联网产品工作,看到这个界面我和大家一样也会截图晒。当我在工作中每每和后台Java程序员在构思一个功能的结构时,再去看这些数据记录,感觉有点恐怖。明确说吧:
你用过几年微信,你的行为就被记录了几年
你用微信干了什么就记录了什么
聊天、转账、定位坐标都是小的,你的性别、年龄、银行卡、支付密码、语音、约P记录等等一系列你以为只有你知道的东西,那个整天盯着数据库的后台程序猿爸爸都知道。
数据是互联网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他没找你要,你自己输入的,合情、合理、合法。腾讯这样的公司,就算啥都不做,光数据就是不得了的资本了。
很人性化对不对:我没让他帮我记录这些,他居然和“家人”一样给我生成一年的所有账单。我的身份证号可能也记录了,那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多大?我生日?我银行卡?我购物习惯?我消费水平?我身份信息?这些作为一个家人般的产品,不会不知道。
这个账单做为产品的阶段性实时性功能提供给用户,更多的是运营手段,给用户一个总结,一个情怀般的问候,一般不会重复出现,毕竟新鲜感是营销的一个核心点。
账单的界面记录几乎都不一样,根据个人可捕捉的数据字段而定,呈现的界面样式也各不相同。其实支付宝的功能大家都截图到朋友圈晒,更多的因素是:装B炫富。
账单里有我一年的总支出(支付)
无论是哪个界面,支出的总金额其实是没有任何参考价值的,因为大头都是转账给别人(我目前发现的是这样,不排除其他)。这样说吧,你两个支付宝,你一个支付宝A账号每个月转1W给支付宝B账号,再转回来,然后一年下来,你的A账户总支出就是12W。牛逼吧,我一年存了十几万,然后花了十几万,我擦,我赚了好多钱。
也就是说,中间来回账户的金额不会抵消,并不是一个单纯的记账软件,不会把你的进出帐,一进一出的金额来个净账目。毕竟是个营销的手段,用户买单就行了,其他,我走我的路,你爱说不说。(这些只是猜测,我也不是算法主导人,也非研究者,有误望纠)
很多人都说,一个知乎一个网易云音乐就是一个最懂自己的人的合体。趋于强大的算法,个性捕捉和喜好推荐他们做到了极致,这背后的算法真令人折服。只有强大的数据支撑,合理的分析然后理性实用的算法,呈现的内容就会达到这个效果。如果10W内用户级别的产品,是很难达到这个效果的,没有数据一切归零。
记录你操作数据的方式有很多很多,我说几个平时大家都会遇到的吧,希望看完这篇文章,以后遇到诸类你有丝毫的警觉。
- 授信登录(第三方登录)有的会读取你第三方的图像什么的,这些是明着告诉你。没有告诉的,我也不知道会不会记录
- 扫码
- 类似公号里面的自己制作相册
- 贷款类的信用审核(这个不用说)
- 个性标签选择
- 收货地址
- 手机号、邮箱
- 完善个人资料
- 坐标定位
- 指纹
- 简历
那些身份证、实名制、支付宝的亲密付、微信星标好友等等就不用说了。也许说了你不信,通过互联网,你一定能找到一张你的图片、身份证、曾使用的手机号等内容,这些东西不一定出现在那些你记录过的产品网站上,其他地方一定有,一定有相信我。
对于使用的用户来说,我忠诚的给个建议:不要让产品太“懂”你。
如果有技术支持,做一个抹除个人互联网信息的产品,日后必火。这也不是没可能,互联网只有思维的限制,技术是超前般的发展。
少注册、少输入个人信息,少把一些隐私往一个你不知道的产品上塞,真的对你也不一定是好处。
相比这些,看个开心点的吧。昨天(2017.1.6)苹果的打折营销策略。
仔细了解过的朋友都清楚其实挺划算的,不过我不怎么感冒,Beats Solo3 Wireless 确实值得入手,但是做为一个5s的终极爱好者来说,那些指定商品的半价诱惑并不能盖过我用了两三年的5s的痴迷,因为我不会苟活。我清楚的知道:我的5s应该可以撑到库克下台。
再说就要挨骂了,不说了。
鸡年好J动,终于可以丢掉我那穿了一年的红内裤去买打小碎花的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