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导读】5.21 愚不可及

【论语导读】5.21  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这个成语,现在是贬义词,指愚蠢得无人能比上,形容愚蠢无比。但原来指人为了逃避眼前不利局面而假糊涂装愚蠢,明哲保身,是理智的选择,是褒义词。成语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第21章,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这段话意思是,孔子是说:“宁武子这个人,在国家政治清明,就表现得很有才能有智慧;在国家政治混乱,就表现得很愚笨糊涂。他在该表现才能的时候表现才能,别人也能做得到;他在该表现愚笨的时候表现愚笨,却是别人很难做到的。在这里,孔子是称赞宁武子极高的处世智慧,特别是装糊涂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下面说下宁武子这个人到底是怎么做事的,为何获得孔子的赞许。

宁武子,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他是卫国正卿宁速之子,卫文公、卫成公时任大夫。卫懿公酷爱养鹤,荒废国政,当时的大夫石祁子、正卿宁速(谥号庄,又称宁庄子)忠直贤良,两人多次向懿公进谏,但懿公玩物丧志,置若罔闻。公元前660年冬,北方翟(狄)人攻卫,在荥泽(今浚县西北)杀死率兵迎战的卫懿公。噩耗传到朝歌之后,石祁子与宁速保护卫公子申,率领卫国遗民730人连夜向东南逃去,后来在齐侯的帮助下,在漕邑(今滑县东南)重建都城,拥公子申为卫戴公。戴公很快死去,他的弟弟公子毁被立为卫文公,卫国也迁都到了楚邱。宁速为保全卫国宗祀立下大功,而宁武子随父亲离开朝歌,后来做了卫国大夫。

卫文公时政治相对清明,宁俞作为国家重臣,勤于国事,据《左传》记载,曾多次代表卫国与诸侯结盟。由于当时大环境很好,很多贤良之士愿意为国效力,所以孔子说宁俞“其知可及也”。但是到了卫成公时,一方面由于成公个人昏庸无能,造成国政荒疏,一方面由于当年文公没有礼待晋国逃亡的公子重耳(此时已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招致晋国武力威胁,结果成公被迫出逃在外两年。在此期间,很多大臣看到卫国衰微之势,纷纷抽身而去,另谋高就了。内忧外患之际,只有宁俞见义勇为,勇敢站了出来,凭借他的忠诚、勇敢和智慧斡旋于晋国和卫国之间,维护了卫国的尊严。有一次,晋文公要毒死卫成公,宁俞闻讯后买通下药的人减小剂量,才保住成公性命。可以说,若没有宁武子,卫国大厦怕是早已倾塌了。

在太平时代,宁俞能做的一般人也能够做到;但到了乱世,大部分人人只求自保,不愿出头,以免祸患,这本身也没有错,但象宁俞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不仅保全自己,还能尽心竭力,不避艰险,理智地去做在其他大多数人看来是愚蠢的行为,这是非常难得的。孔子说宁俞“其愚不可及也”,难得糊涂,这是对宁俞忠义之举的高度赞誉。但愚不可及这个成语意思从褒向贬,变化这么大,远离中庸精神,估计连圣人也始料未及。


白云山人20170401愚人节说愚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论语·公冶长》,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武子,姓宁名俞,武是他的...
    山巅一寺阅读 5,604评论 3 16
  • ————简书佐撰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宁武子,卫国大夫,姓宁名俞。这是位在左传和论语中都被点名表扬了的人物...
    佐撰阅读 4,991评论 3 8
  • 【原文】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语出《论语》公冶长篇。 知,通“智”,聪明之...
    幸福清风阅读 3,335评论 0 0
  • “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语出《论语》公冶长篇。 知,通“智”,聪明之意。这句话...
    幸福清风阅读 3,502评论 0 0
  • 不知不觉,2017年已经过半。 未来的日子里,你要习惯任何人的忽冷忽热,看淡任何人的渐行渐远,愿你想到的就都得到,...
    周小白补习班阅读 4,705评论 13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