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端午粽叶飘香时。看着超市或商场里摆着琳琅满目的粽子,不禁又想起了母亲包的粽子。母亲包的粽子,样式不多,而且,除了糯米,也不会掺和其它佐料,但吃起来却是那么的清香、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记得小的时候,端午节的那天,母亲从清晨就开始忙碌了。那时没有碾米机,把谷子变成米,需要用石磨手工磨出来。在我们村头,有个公用的石磨坊专供村里人磨米用。母亲一早起来,先是担一筐糯米谷子去石磨坊磨米;回来后,又将糯米淘洗干净,然后用水浸泡着,再去洗粽叶,晾粽叶……
做完这些前期工作,已是中午时分了,吃完午饭,才正式包粽子。
母亲在堂屋中间摆放一张大桌子,把已浸泡好的糯米和干净的粽叶,分别用两个圆簸箕盛了放在大桌子上,再把捆粽子用的粽叶绳(用粽叶撕成的一条一条的细绳子)系在桌边上。母亲坐在桌子旁边,拿起一片或两片棕叶,卷成一个小圆锥形,用小勺把糯米灌入圆锥形的空洞里。然后拿一根筷子在米里插插,把米插紧。接着又用手把米压实、抺平,再把上面的叶子盖下来、摁紧,把多余的叶子掐成一个角再往上一翘,使粽子的顶上形成一个三角状,最后用桌边上的绳子扎紧。这样,一个棱角分明、小巧可爱的粽子便包好了。一个接着一个,很快就是一串,两串……
包好了,母亲把一串串粽子放进热水沸腾的铁锅里,这时,我一边乐呵呵地帮着往灶堂里不停地添柴禾,巴望着粽子快点熟,一边还不停地往肚里咽着口水,直到锅里散发出浓郁的粽香来……
粽子出锅了,香气弥漫开来,整个屋子都散发着浓浓的清香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的吃着母亲包的粽子。一边吃,母亲还一边给我们讲故事:讲端午节与屈原的故事,讲吃粽子和拔龙船这些风俗的来历;讲她们儿时生活的艰苦,讲今天的幸福……那样的时刻是那么的朴实,又是那么的快乐。
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粽子的款式多了,佐料也丰富了,包装也更精美了,可我还是觉得母亲包的粽子好吃,想念那种纯朴和清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