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对每个人来说越来越重要,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每天都离不开交流,我们每天和家人交流,工作的时候和同事领导交流,但是对我来说脱口而出还算是比较难的事,我可能由于职业的关系,每天都变得不想说话,不想交流,只想远离人群,不被打扰的在一个安静的地方看书,会不会书看得越多,越不会社交了。我知道我这种状态是不对的,人是群居动物,而且人也是需要交流的动物。现在关于沟通的书、社交的书越来越多,而且电视节目中教你说话、教你社交的也很受大家欢迎。
这本《好好说话:跟阿德勒学沟通》书的作者是日本作者小仓广,是企业人力资源顾问、阿德勒心理咨询顾问,一直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知识。下面我们看看小仓广用阿德勒心理学总结的4点好好说话的知识,如何让我们化“难以启齿”为“脱口而出”,变“言过其实”为“金玉良言”:
一,7小步打造理想沟通距离
1.不负担、不介意、不践踏
中午和一个同事吃饭,同事说到,昨晚把他家小孩揍了一顿,同事在忍无可忍之下训斥了晚辈,对方大为沮丧,整日无精打采,于是同事感觉自己有些过分,事后又很愧疚,然后就去超市给小孩买了好多吃的。其实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理论,“晚辈意志消沉”是其自身的课题,与我们无关,因为我们的忐忑源于“背负”对方的问题,即没有做到问题分离。“不介意、不背负”是阿德勒心理学“课题分离”的内容之一,为了以合理距离展开沟通,我们必须牢记这个前提。
2.不纠结“胜负”,舍弃“纵向关心”
为了保持合理的距离,舍弃“纵向关心”必不可少,所谓“纵向关系”,指的是将事物分出“上下” “优劣” “胜负” “对错”,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身处职场时,我们往往不经意的从纵向关系的角度去思考,全然不知这会影响沟通的顺畅。我们是否都听过这样的话:“他完全不了解现场情况,还嫩的很呢。”这类言论明显体现出说话人的“纵向关系”思维,即按照“上下” “优劣” “胜负” “对错”,等评点人和事。阿德勒心理学不仅舍弃纵向关系的思维,而且认为人和人之间不易相处,由此,沟通的前提应是横向关系,不再比较上下、优劣、胜负、对错,只看“有益”还是“无益”、是否具有建设性。
3.对事,不对人
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毫无建设性的“行为”。我们看下小A开会迟到10分钟,遭到上司的批评的例子:“小A的时间观念真是散漫,下次还请注意。” “真是对不起。”话虽如此,小A却是一脸的不悦和不服。那么,怎样可以更为有效地提醒小A呢?阿德勒心理学就教我们这么说:“小A,迟到10分钟了,也许你有苦衷,但是下不为例哦。”阿德勒心理学将行为和人区别看待,面对迟到的小A,上司批评的是“人”,而心理学教我们批评的是“迟到10分钟的事实”,即“行为”,对于沟通来说,两者具有天壤之别。
4.不审判、惩罚对方
试图改变对方的人多半也在审判对方,相信有的上司也会这样,完全就如法官一样,“宣判”对方错误,有时甚至是“惩罚”:“你错了,赶紧承认错误,并且赔礼道歉!”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建设性,而且还明显损害双方的信任关系,为了审判、惩戒对方,故意和对方摆臭脸,或者看到对方垂头丧气还有些沾沾自喜,结果毫无建设性可言。工作的目的无非是为客户排忧解难,继而帮他获得价值,因此,任何工作都脱离不开两点:“解决客户问题” 和 “让客户满意”。
5.避免感情用事
有的时候,我们会一时失去理智、感情用事,就连嗓门也“下意识”地提高,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阿德勒称之为“外部因果论”,认为这只不过是借口,人并非受感情支配,而是创造感情,并且巧妙借此发挥。人并不是“头脑一热而高声呵斥”,而是出于“对方按自身设想而动” 的“目的”,主动发起怒火,借以施加影响,阿德勒心理学称之为“实用心理学”。而所有言行举止的背后都有相应地目的,这便是“目的论”。我们借用感情促使对方行动,其实只不过是故作强硬,所有对方受此影响,大为烦恼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没人喜欢被强迫。
6.不怕失败,也不苛责他人
在工作中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失败是一段宝贵的经历,失败最能锻炼人、赋予人深度,正所谓“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我并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7600种材料不适合作为灯丝罢了。”倘若我们换个角度看事物,失败的行为也就更有意义,深受阿德勒影响称之为,“并非迟钝,而是慎重。”“不是冷酷,而是客观”,只要我们换个角度就可以发现新的价值,失败并不可耻,也不必试图失败,因为它是实现成功和成长的必由之路。
7.争当“献血者”,不做“吸血鬼”
阿德勒心理学将共同体感觉奉为幸福人生的前提条件,而且为了提升共同体感觉,阿德勒认为“为他人奉献”必不可少“奉献并非贪图对方为你做什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 “奉献”有助于促使内心和平这已是现代心理学的共识。这是沟通不可或缺的重大前提,基于为他人奉献的共同体感觉正是保持合理距离、实现良好沟通的必要条件。
二,如何让别人尊重你,信任你
我曾经以为沟通最重要的是要表达,滔滔不绝是应有的积极姿态,直到学习阿德勒心理学后,我才意识到自身的错误,为了实现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聆听比发言更为重要。上苍赋予世人两只耳朵和一张嘴,其中自有深意,也就是说,说和听的合理比例应是“一比二”。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做到话语精炼,开门见山地提出结论是个不错的办法,省略长篇大论的问答,直接切中要害为佳。聆听时不可神情漠然,而应以积极的态度响应,是谓“倾听”。
沟通是相互分享、相互理解的过程,需要双方清楚地表达意见,但表达意见的时间点必须放在对方充分表达之后,如果对方话还没说完,请你务必耐心听到最后。倾听除了“获取有效信息”之外,更是确立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关系的重要手段,对对方的话语表示关注,并且积极提问,能让对方真切地感受到我方的尊重。
三,既不“强加于人”,也不“多管闲事”
避免“强加于人”的第一个技巧在于多用歉语,这个方法对所有人都有效果,比如“劳驾,可否为我...” “恕我冒昧,可否为我...” “或许....也说不定呢。” “基于不同情况.....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强加于人”和“多管闲事”的共同点在于把答案直接抛给对方,不但明确“要达成什么目标”,连“如何实现目标”也一并告知,这样的行为不利于激发对方的斗志,也会剥夺其学习和发现的机会。在职场中我们也常会用到反馈,它可分为五层:
第一层是“讲事实”;
第二层加入“主观情感”;
第三层“评价”对方;
第四层明确提出“建议”,促使对方接受;
第五层就是“下命令”强迫对方接受了。
五级反馈层层递进,逐渐演变成“强加于人”和“多管闲事”,所以为了实现良好沟通,将反馈停留在第一层的“讲事实”或第二层的“主观情感”较为合适。
四,既不盲目服从,也不刻意回避
想必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对于兴致不高的邀请,处于“本想拒绝,担心失礼”的顾虑,结果不得不去。掌握“Tank you ,but no ,Thank you ”的技巧后,说“不”或许就没那么难了。单单一句“不”无异于当头喝棒,难免给人你是在存心做对的感觉,所以在“不”的前后加上“谢谢”,冲突感得以大为缓和。“感谢邀请,不过家中有人在等,所以今天我得回去。”在说这番话时你大可不必面带歉意、犹豫不决、果断、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即可。
不过,切勿为了拒绝而编制谎言,简单的一句“想和家人在一起”便足以说明。说话拖泥带水只会把局面变得更复杂,想要陪伴家人而谢绝约会并非坏事,堂堂正正、直言相告即可。“那么,对方不高兴怎么办?”有人不禁抱有这样的担心,去和同事喝一杯,还是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你的问题,至于别人对你的结论是否满意,那是他的问题,不是你需要考虑的范畴。
所以无须背负他人的问题,请果断、清楚、堂堂正正地谢绝吧:“谢谢,还是算了,谢谢”。长此以往,说“不”也就没有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