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身边的成功者,不是每个人都是天才,都有丰厚的家庭背景,更多的是知识的叠加、认知思维的卓越和自身的努力。
研究了一下互联网大佬们的学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重庆大学毕业;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北京大学毕业,;团王兴清华大学毕业,字节跳动的张一鸣南开大学毕业,58同城的姚劲波中国海洋大学毕业等等,其中陆奇了解的人都知道,在硅谷非常有名,拥有不错的人脉和江湖地位,雅虎执行副总裁、百度总裁、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职位,陆奇身上有太多的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喜欢那句“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7岁的他也和我们一样,读书考学,他的同学回忆道“瘦瘦的他,每天穿行在教室和图书馆之间,夜里图书馆熄灯,他才舍得离开回到寝室。”凭着的努力,陆奇顺利考取复旦的研究生。
这只是“管中窥豹”,不难看出成功者背后的底层逻辑,这里就用到了书中重点提到的两个词 ,“固定性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用概念解读的方式,从是什么、社会应用、怎么做三个问题讲解。这两个词不是特定的两种人,与孔子里面的“君子和小人”一样,不是两种人,而是人内心中的两种状态。
首先如何区分两种状态。一种是不断证明自己是“世界之王”认为失败是一件丢脸的事、讲究排场、遇到问题会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另一种是一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来获得、向前看有大局观。科学家对表现两种人做了脑波实验,发现固定型思维对宣布问题对与错的时候,大脑的兴奋点会明显亮起来。而成长型思维的人是在听到正确答案时更加兴奋。这点不难看出,我们的每种行为背后都蕴藏着神经元地质的作用。
很喜欢樊登经常讲到的,“爱是一个动词”不是一种状态,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去实现;“失败”是一种行为,不是一种身份,虽然我们从小就接触汉字,但是很多时候却不能够准确把握它的内涵。一清早群里看到了一个视频,讲述的是“烦”字,用筷子将“火”捋顺,就“顺”了。是不是很奇妙?
以前总是在向如何改掉剁手的习惯,不去买很多没用的东西,瓶瓶罐罐,衣服衣柜都装不下了,可是还总是少一件的感觉。思维从什么时候改变的呢,是开始接触日本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它与瑜伽的行法哲学“断行、舍行、离行”想通,为什么说它呢,就是思维认知转变的不同,就是转化为成长的节点。
在《终身成长》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有时能够找到自己的影子,两种状态不停切换着,最近参加线下活动的频率开始增多,不免有当众发言的时刻,以前内向的自己总是大脑一片空白,很紧张,可现在慢慢发现,这是一个互动交流学习的过程,以“送礼物”的心态就不觉得紧张了。打破常规的固定型思维模式,所能见到的世界也会与众不同。学习一下脑科学、放下自我,接纳、觉醒以及行动起来,正所谓“10000小时定律”,是训练成长型思维的绝佳工具。
By Hanna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