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是理性的分析;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医生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些“可恨之人”的“可怜”。
今天上午要去给青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生们上“医学人文”课。课程已开设了好几年,我一直是主讲老师,每年的主题都是“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由合到分,由粗到细,由知识到体验……在开场部分,我总是在分享:
1. 精神世界的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
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
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处理事物的特殊性。艺术则是根据事物的特殊性去处理事物的普遍性。”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
作为人的存在,离不开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始于人文,充满着人文。遗憾的是,当下过于强调治疗“技术”,而缺乏人文。因此,一个医生综合素养应该是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三位一体。
2. 医(学)生的修养与实践:科学和技术、文学和艺术、哲学和宗教
医生是“作为人的医生”(a doctor as a man),而不是“作为医生的人”(a man as a doctor):医生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医生”,而不是相反。
通过医学科学和技术的掌握,学会在实践过程中讲客观,讲规律,讲理性;通过自身的文学和艺术修养,理解人的主观世界、情感起伏、感性反应;通过哲学和宗教修养,能设身处地体会人文,并时时处处体现其人文情怀。
所谓人文,就是“人的文化”,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而医学人文,就是“作为人的医生”不但能“把病人当人看”,重视病人、尊重病人、关心病人、爱护病人,而且也能“把自己当人看”,做到工作张弛有度,心中有家庭、父母、配偶、孩子……而不只是舍己为人。
3. 掌握医疗服务中的心理反应:感性反应、理性反应、悟性反应
人对现实事件的反应大体分三类:感性反应是对外部事物的情绪化应对;理性反应是用概念和事物之间的客观逻辑去反应外部事物,这是一个人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同时这种反应方式,在心理健康人群中表现得最广泛,它能使人准确地判断形势,完善地形成决策,有效地应对事件;悟性反应是在人的理性高度发展后表现出的一种超越感性和理性反应的形式。
理想状态如郭念锋教授所言:人的一生应该左手握住理性,右手握住感性,提高心身悟性,就可以拥有平衡快乐的人生;具体操作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令人满意的医疗服务就是知道并做到:何时动之以情,何时晓之以理。
4. 人文: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情怀!
作为一种情怀(feeling)的人文难以用语言表述,却完全可以体验。比如,当一位病人或其家属发脾气时,一个医生在生气的同时,如果能够感受到对方不是可恨而是可怜——人人都有身处病痛折磨的可怜体验,这种感同身受就是一种人文情怀。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只是理性的分析;一个具有人文情怀的医生的确能够感受到那些“可恨之人”的“可怜”。
有了以上4点作为铺垫,我就可以放开来给那些未来的医生们阐述我对医学人文的理解了。
我虽不能像禹那样“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也不能像稷那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但自觉不是那种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人,我的气质里有愁肠百结,也有忧心忡忡,有悲天,也有悯人……
天生如此,实在找不到讲不好今天这堂课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