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们公司的绩效管理刚刚起步,除了一些客观指标外,还有20%的权重指标由员工自评和领导复评确定。然而员工在自评时都无法准确评估自身得分,导致绩效运行2个多月,85%以上的员工都默契的将自评分打为80%左右,也导致所有员工的这一指标得分差异不大。面对这种情况,自评环节已经流于形式,我们也在反思这一环节是否必要,或者是否降低权重。各位HR,你会在绩效考核中设置自评指标么?你如何看待这一指标?
今天这个话题有意思,看似理所当然的操作,真的适合你的公司吗?什么条件下适合?如果我想它应用在我公司,该如何调整才能落地?读书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导师要求我们写一篇小论文,题目就叫做“管理的科学与艺术”,记忆犹新,再加上最近读了毛泽东选集里的《实践论》,更是加深了对科学和理性的认识。
一、为什么要做自我评价?
根据案主的描述信息,我将客观指标理解为定量的KPI,员工自评和领导复评的指标理解为定性的描述。那么为什么要做这部分的考评呢?这是设计绩效管理体系之前的就要考虑的问题,但是有一部分专业人士倾向于收集资料、效仿别人家的做法,似乎这样出错也不是我的错,人家公司用得好好的,我们拿来用得不好,是老板、管理者、员工的问题。这种寻找标准答案的心理是学习的一大误区,实践当中,凡事要自己搜索答案。这不是说不要学习别人家的,而是要知道别人家的只是参考答案,不是标准答案,管理不是单一体系,没有唯一正确的,找到本质,实践才是关键。
1.体现员工在绩效考核中的参与度。面对新生代员工,企业管理者越来越注重员工的参与度,认为绩效考核也不能只是上级说了算,得让员工有发声的机会,因此,增加自我评价的环节。
2.调整绩效考核的结果。这种观点认为,领导打分很难说能作到客观公正,会有些主观因素。如果领导不喜欢哪位员工,就很难公正的对该员工做出评价。因此应该有个人自评的分值,同时,还应该是有第三方评价,如与员工所以部门相关联的其他部门作评价。因此,采用员工自评:第三方评价:上级评价权重为2:1:7,来对绩效考核的结果进行调整。
3.评估发现真实的自我。这里最典型的理论来源就是乔哈里窗,由美国心理学家乔(Joseph)和韩瑞(Harrington)对于“自我认知”进行了多年的研究提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的自我,根据我自己知不知道,别人知不知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盲目的自我、秘密的自我,公开的自我和未知的自我(如图)。通过自我评价和上级评价的差距,多一个角度来客观认知自我。
4.精细化岗位绩效考核模式。例如,在医院和学校的医生、教师岗位,这些工作内容相对稳定,而对人的服务要求又比较高,无法完全应用量化的标准来进行考核,则将管理、服务及执行的动作细化,按标准来进行考核。
二、采用自我评价考评方式的适用条件
1.考核对象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众所周知,每个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自尊、自信,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偏高,而另一些人内向而自卑或者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偏低,还有一些得过且过的人,看别人打多少分,随大流,追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保个安全。逐渐的,为了不吃亏,且避免枪打出头鸟,80%左右最安全。不偏不倚的自我认知,是需要有情感能力的。通过比较上级评价,找到他知你不知的盲区;用反省的方式,了解秘密的自我;还有些企业,用测评的方式,了解未知的自我。
2.绩效PDCA循环要做全。绩效PDCA循环也是人尽皆知的了,但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省事,往往跳着走,只追求数字结果,不讲求过程完整。自我评价和上级评价结束之后,如果缺少反馈和教练的过程,这事就不能抱怨员工都追求80分万岁了,而且,这事在他们看起来,毫无意义,再加上,如果还是每个月考一次,更是浪费感情和时间。
3.指标描述要细致,可衡量。对于精细化管理岗位,“精、准、细、严”为基本原则。精是精益求精,追求最好,将管理和服务做到最好; 准是准确的信息和决策, 准确的数据和计算,准确的时间衔接和正确的工作方法; 细是操作细化,管理、服务及执行的细化; 严是严格控制偏差,严格执行标准和制度。指标最好是行为的描述,只有行为才能看得见,才能有利于评价,而不是自己感觉和对方猜测的指标。高于多少分或低于多少分的评价,需要提供完整的实际STAR案例,以便佐证。
三、如何调整?
在分析完适用条件之后,对于调整就显而易见了。
1.建议自评的时间从月或季调整为年。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获得突飞猛进的素质能力的成长的概率是极低的,一年一次即可。
2.增加绩效反馈的环节。要求各级管理者与员工进行绩效面谈,将双方评分的差距进行详细的沟通和交流,好在什么地方,差在哪里,从何时何地何事中推导出来的。
3.提供自我认知的培养。无论是自我成长类的读书会、电影、还是线上、线下的课程,都可以采用,这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4.提供管理者教练(或反馈与辅导)的学习与训练,提高管理者绩效反馈的能力,真正帮助到员工成长。
5.明确绩效优秀的行为标准。明确企业绩效考核的导向,将评价标准行为化、细化、量化,将优秀员工的绩效案例进行宣传,让员工在自我评价时有参考标准。
6.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让上、下对绩效管理重视起来,避免形式化。
可以看出,要将自我评价应用于绩效管理,需要企业拥有较高的管理成熟度,内部有良好的绩效文化;对自身的评价也较为客观,可以做到“自知者明”;管理者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可以做到“知人者智”。真正做到这些,每家企业都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过程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