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顾关键内容
2.用图片表达内容
3.建立知识与场景的联系
4.阅读相关材料
5.设计关键词缩写
6.写在看得见的纸上
7.马上使用学到的知识
8.制作思维导图
9.多感官刺激
10.分享给他人
01 回顾关键内容
想必在读书时,大家就接触过艾宾浩斯曲线,它说的是: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按照这个理论,要牢记某个知识,需要在学习完后第 5 分钟后、30分钟后、12小时后、1天后、2天后、4天后、7天后、15天后温习一次。
但是,想必看到这里,你已经要准备打退堂鼓了。但其实它的核心是:一定要回顾。无论之前看书时记得多么牢靠,如果不回顾,也会容易忘记。所以,看书后的第二天,不妨花点时间,对照自己标注的重点,回忆一下书里的关键内容,这样记忆便会更加深刻。
02 用图片表达内容
都说人是视觉动物,同样的内容,文字会让人感觉枯燥,图片则经常让人感觉轻松。比如阅读下面这段话,你的感受是什么:
在我们做决策时,既要看树木,也要看森林。比如我们很容易陷入这样的困局:去年做了,所以今年也这么做。但问题是,环境变了,企业的目标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向肯定也要跟着改变。所以,我们要看到大环境的变化,然后再来思考自己的决策。在这里,大环境就是森林,我们的的决策就是树木,只有顺应大势,才不会“长歪”。
想必看完这一百多字,多少会有点心累。但如果先给出下面这张图,再阅读,是不是更容易理解?
图片
所以,为了帮助自己记忆,可以给自己一个任务:如何用一张图片来表达内容?一旦我们能找到合适的图,那么每次我们尝试回忆某个概念时,就会多一个更有效的线索。
图片
↑ 将知识内化与食物消化类比
03 建立知识与场景的联系
职场后学到的知识,并不像应试时的内容,需要一字不落地记住;它们需要的,是在真正能用到的时候,能联想起来用什么知识来解释、用什么技能来解决。比如当你要做战略分析时,你大概知道要先做宏观环境分析、市场环境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等模块,然后马上通过各个渠道找到对应的内容。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核心:将知识与场景进行绑定。这就像萝卜,知识就是萝卜本身,场景就是上面的叶子,只要我们知道了这几片叶子对应的是这个萝卜,就能把它拔起来。那么,如何找到这个场景呢?
· 第一,特别注意书里的一些提示:“例如”,“举个例子”等。它们对应的案例或许可以非常好地运用到我们实际的工作和生活中。
· 第二,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 第三,联系自己过往的相关场景。
04 阅读相关材料
这是大一时思修课老师推荐的方法。他说自己学习有一个技巧:如果作者有提及参考过某份文献,就记录下来,后面就顺着来阅读。这个方法的好处有两个:
1.重复记忆。因为大多数书或文献的新知并不太多,更多的都是在重复通用的内容,所以在阅读重复内容时,其实也是对之前学过内容的复习。
2.形成体系。围绕一个主题不断延伸开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它的方方面面,继而形成一套知识体系,甚至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比如我的一个阅读主题就是“高效学习”,这就要阅读大量关于学习的书籍和文献。我发现基本每本书都会讲到读书的技巧,大致类似,到了看到第三本时,就基本上能背下来了;而每本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会偏重于心理学研究,有的会偏重于在校学生的具体实践,这些拼图最后就组成了一套体系。
05 设计关键词缩写
对于关键的概念,我们可以试着找到它们的一些表达规律,然后设计缩写来帮忙记忆。比如营销里的 4P,对应的就是Product(产品)、Price(价格)、Place(地点)、Promotion(促销)。
常用的缩写方法有两类:数字法和首字母法。
·数字法案例:例如紧盯“一个核心”,推进“三大战役”。
· 首字母法案例:例如辅导他人的GROW模型,G-Goal(目标),R-Reality Check(现状),O-Options(方式),W-Will(意愿)。
图片
06 写在看得见的纸上
有一些特别重要的内容,我们可以写在便利贴上,然后粘贴在我们经常看见的地方,这样看的频率增加了,也会更容易记忆。
图片
比如,当看完《怎样写文章》一书后,就把它的核心观点写在了便利贴上,并贴在电脑旁的纸巾盒上,这样每次写文章前,都会看一眼,警示自己要特别重视:
1.义理:文章要有逻辑。
2.考据:引用的内容准确。
3.辞章:要重视文笔。
再比如,我还会把一些关键概念做成手机壁纸,这样每次打开手机,便可以回顾一遍。
图片
图片
图片
07 马上使用学到的知识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层次,也是记忆的最好途径。因为在使用的时候,我们既对知识进行了复习,又加深了场景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验证它的适配性,毕竟知识好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所以,如果可以,建议学到一个知识后马上使用。
例如,在学习完赞美的法则“具体”“比较”和“期望”后,第二天我直接用到了和他人的沟通上:昨天的报告写得不错,摘要简明扼要,论述里也有具体的数据,跟之前比有很大的提升,下次继续哦。到了再下一次写报告,称赞的具体的内容得到了延续,这也证明了赞美法则的实用性,我也在后续的工作中有信心持续使用。
08 制作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连结,而每一个连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立体结构。思维导图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快速地得到一本书的整体结构,而且是在一张页面上。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对一本书有一个体系的认知。
制作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手绘,也可以是用电脑软件,如 XMind 、幕布。
图片
↑ 《关键对话》思维导图
09 多感官刺激
如果这书实在太难了,看不下去、记不住,那么可以考虑多感官刺激自己。比如:
· 念出来,虽然这会降低阅读速度,但总比关掉书本更好。
· 在网上找到能收听的电子书版本,可以考虑收听这本书,而不只是看。
· 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通过触觉来加强信息的获取强度。
10 分享给他人
如果你想吃透一个知识或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它分享给他人。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综合的方法,它可以用到上面提到的多个技巧。
1.你会主动回顾内容。毕竟要讲给他人听,自然要熟悉内容。
2.你会阅读相关材料。因为如果准备不充分,被现场打脸,还蛮疼的。
3.你会有多感官刺激。因为教学的过程中,你会把知识“说出来”。
4.你甚至会用图片表达内容。为了让他人更好理解,你可能会做 PPT ,并匹配上合适的图片。
5.你会梳理清楚结构。可能会用到思维导图,如果自己都不清楚架构,怎么能说得清楚。
6.将知识与场景连接。你需要补充一些案例,这样才说得清楚,所以在准备时,你将知识与场景进行了深入连接。
除此之外,在这个过程中,你还会跟他人讨论,他们会提问,你要回答,这又让你更深入地理解了知识,并且延伸出更多的使用场景和解决问题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