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利的关系一旦建立,不利的关系就不会再产生了。什么是有利的关系:就是孩子同父母的关系。
——题记
今晚听了郝月月老师的阅读分享《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真的是收益和感触都很多。
这本《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的书我之前没有读过,听月月老师的分享,基本上了解了书的内容: 父母往往看到的是孩子逆反、攻击等问题,但却并未看见行为隐藏下的内心渴求。内心意愿得不到精准回应,孩子就会迷失,也会疏远与父母的关系,如此恶性循环,孩子内心不断积累的缺失感,最终变成成年后的原生家庭问题。因此,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见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在积极回应和主动看见中,孩子内心得到全然的满足,才能在成年时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拥有获取幸福的能力。不管是子女与父母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还是我们与社会人之间,都需要建立一种依恋关系。
月月老师读书分享中提出三个问题,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个问题:谈谈你对孩子的了解。反思自己,真的看见“孩子”吗?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了解,被“看见”!作为妈妈,我对孩子真的不了解。儿子和女儿,一个9岁,一个13岁,每天他们学习,我看书,我想让自己的以身作则去影响他们,他们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可是对爱贪玩,不爱学习的儿子,起不到丝毫作用。尤其是女儿,正处青春叛逆期,与我各种作对,几乎不把我放眼里,说什么都不听,自己还一连串的道理。暑假里我希望她养成好习惯,写作业,阅读都能很自觉,还时不时地去她房间看看她。可她说我监视她,我不相信她。可是我看见的她,真的不是在学习,她辩解说自己刚学过,放松放松。我怕她太过放松,丢了学习,于是经常把学习的重要性放在嘴上。我一说,她就嫌我唠叨,还有些厌烦地告诉我:你越这样,我越不想去学习!我听了不是更生气嘛!我小时候学习哪里被母亲这样唠叨过!为何现在的孩子会这样?她不像我,可是她又特别像我!是我没有给她做好榜样!
忽然感觉我俩越来越远。我真的不了解她,“看不见”她了。
月月老师的第三个问题:作为父母,老师,如何做到真正“看见”孩子,更“看见”自己呢?
看到这个问题,我沉默了。我怎样才能去“看见”孩子?走进她的心里?梁老师回复说:我们应该对孩子的话认真聆听,并及时做出回应,让孩子感受到我们也在关注他,关心她,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
是吧。如婴儿希望被父母抱着,这是身体的本能,身体的本能逐渐会发展成感情的亲近,最终演化心理上的亲密。依恋关系就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脐带,依恋关系是看见的前提,只有在依恋中,孩子才会被看见。
孩子小时候跟我们特别粘,淘气也很乖,对我们的话也深信不疑。可是孩子长大了,进入了青春期,与父母之间似乎有一条鸿沟,没有了亲昵,少了沟通交流,更多的是争吵和沉默。有时我在反思我自己,首先肯定是我的语言伤害了孩子,让孩子感觉不到那种信任与亲切,他们的思维里,好像父母关注的只有他们的学习成绩,至于他们的快乐和心灵都漠视。就如书中所说:父母角色的缺位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再也无法被人看到和理解,因此他们寻找同伴进入自己的内心,产生依恋同伴的念头。在社会关系中,被看见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只有在被看见的时候,才感受到存在感。
我也看不见我自己,这不是真正的我。我的初衷是他们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不是在成长中与孩子的关系变疏远。我连自己都看不见了,怎么去看见孩子?怎么让孩子看见我?
爱敏老师说:有父母或者老师说,我看见孩子了啊,我看着他学习,睡觉,吃饭。真正的看见是回应。回应,才真正意味着自己被看见了。正如武志红老师所言“有回应,就有了光;无回应,即绝境”。也就是说,没有回应,孩子好像生活在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见;有了回应,就有了光,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温暖。
听完月月老师的读书分享后,晴丫头来房间找我,我问她:“你能看见我不能。我能看见你不能?”
她听后楞了一下,表情很坚决,回复我说:“看不见!”
我问她知道我说的“看见”是什么意思?
她说:“是心!”说罢她便离开我的房间,关门的声音有点响。
我沉默了。
看见,看不见。她都懂!
精神分析中有一句话“关系就是一切,一起都是为了关系”。一个稳定而高质量的依恋关系,孩子才能被真正看见。
我和孩子之间需要把“看不见”变成“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