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论语〉学习笔记424阳货第十七23》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
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
"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学习笔记】
今天是丙申年癸巳月癸丑日,四月廿四,2016年5月31日星期二。
一,
子贡问:"君子也有憎恶的事吗?"
通常说,仁者包容广大,无有不爱,那么,君子是不是至少应该是无憎恶之心为是呢?这是子贡的疑问。
孔子说:"有,君子憎恶四种人:
1,憎恶专门喜欢传播别人坏处的人,这种人没有仁厚之意。仁厚之意为什么这么重要呢?这就好像土壤薄劣,就长不好庄稼乃至根本长不出来一样,仁厚之意是先天性的根坻,需要人在后天成长学习工作生活中着意加以保护和培固。成天说人之恶,就好像每天把好土层掘走一样。
2,憎恶情绪大脾气暴戻的人,在下位而毁谤上级,这种人没有忠敬之心。
忠敬之心对个人修养作用极大。表面看起来,忠敬之心是对尊长的心态,其实质呢,乃是个人认知世界人生规则的一种能力。这就好比说,未经整理过的知识,只是一堆材料一样,若是未经规则的修养,任何好天赋的人,都不足以成大器。所以,心念一动之际,随时须以忠敬约之,这是成才必须的功夫。
3,憎恶那好刚使气,徒恃勇敢而不知礼节的人。中国有句俗语叫做"犯上作乱"。无视礼序,不理睬规则,这不叫追求自由,这是野性无教化,一部《西游记》,孙悟空的成长历程很好地揭示了何谓大自由,真自由。
夫莽先生说,五行山下500年,是孙悟空生命的一次根本性转折,从一只无拘无束的猴子,转变成一个遵守规则的行者。
欲望象一个黑洞,如果手握力量,或者权力,如果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齐天大圣就会大闹天宫。
玄奘搭救,神猴内心秩序重建,从顽劣到遵守,从持戒到成佛,500年时间的征服,81难打磨。
今天是重新持戒的第一天,从头迈步。
4,憎恶那执拗的人,勇于贯彻自己的主张,率意妄为而不顾义理,却顽固不通、执拗到底的人。
二,
孔子又回子贡:"赐,你也有憎恶的事吗?"
子贡随即答道:"有。我憎恶三种类型的人:
1,憎恶抄袭别人的话当成自己的聪明的人。也就是道听途说的人,路上听来一个道理,路上就跟人讲。为什么儒家这么反对道听途说呢?我们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真学的人将道理反复在心里体味,实际用在自己身上,用以约束自己,提升自己,用以内心修养和广大胸襟;假学的人将道理说给别人听,收获别人的赞叹,叫做口耳之学。中国的学问讲究实践,闻道不算得道,中间要亲身经历行道、体道的历程,中国学问与西方学问不同点,这是很大一块,西方哲学可以在纯粹思维层面一级一级地构建,中国学问则必要学者身体力行。儒家、佛家、道家,全都讲功夫,如静坐、站桩、内家拳等,三家均将其认为共法。对于没有做功夫夸夸其谈的人,佛家斥其为"口头禅",道家讥其"欲以己之昏昏而使人昭昭"。
要先做后说,"说心得谈体会"有切磋研讨的价值,空谈蒙人则属于玩人丧德。
2,憎恶刚愎的人,毫不谦虚却自以为勇敢的人。
3,憎恶揭发别人隐私却自以为直率的人。
三,
由上可见,圣人贤人,随遇起心,虽然所恶不同,但是原则一样,都以自律宽人为望,都反对轻浮恣肆。
又见责人易而知行难的道理,必由反躬自省,身体力行起步。
坦荡自在,和而不同。
念兹在兹,与人为善。
同理,"唯仁者能恶人"。只有自己做到了才会知道,才能知恶能恶。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论语>》张居正著
《论语正义》刘宝楠著
《论语新解》钱穆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论语译注》杨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