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 看到问题的B面
“抱怨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个人感受:工作以来,无论是接到新任务或者是遇到困难,第一反应都是抱怨,随后才能接受并完成,某段时间因为自身固有思维,焦虑而迷茫,以后要少抱怨吐槽啦~坦然面对困难,悄悄成长。
PART2 比“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做”
万能思维工具:WWRH模型
动机: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领导给你这个任务的意图是什么,对我的个人成长/发展有什么好处?
目标:则是从动机出发,去思考我要做什么,具体要做成什么样子。
成果:就是你的具体产出,你拿什么证据证明你达成了目标?是报告?文档?数据?这些都是成果。
执行:就是把目标拆解成“可执行的任务”,并按计划去做。要记住,确认目标是执行的前提。
从他身上,我看到“价值导向”的力量,永远去追求目标的价值和更大的预期收益,而不是只是“完成任务”而已。
做事前,结合WWRH法则,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个人感受:工作内容一旦多或者熟悉起来,接到任务就埋头苦干了,缺少了一些思考,不会去想完成这个任务我收获了什么,得到了什么成长,后面要转变思维,以价值导向去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这样下来心态都会变得正向吧。
“绩效目标”or“成长目标”
从短期来看,两个类型的目标可能不会在能力和成就上有特别显著的区别。但从长远来看,追求成长目标的人会有更强的实力,也因此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就。
个人感受:我就是那个重视结果和表现的人,kpi的完成会让我获得成就感,而忽视了整个过程的有趣和感受,很多时候因为绩效完不成或者说是完成的不好,感到焦虑。
PART3 如何评估目标是否合理
SMART法则
目标优点如下:
1、个人目标和关键结果已经具体到了数字,拆解的非常具体,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个目标有可行性。
2、限定自己在12月31日前完成,而且是可衡量的目标,能更好的地判断目标是否达成。
3、陈如萍不仅制定了目标,还回答了三个关键的问题,明确了目标对于自己和团队而言的价值。
个人感受:如何确定目标,一个好的目标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这一小节真的让我收获很多,每个阶段性的目标都是跟你的终极目标是不断靠近的,而不是盲目去制定很多不切实际的目标,实施起来却很困难。
L2的课程,还真的收获蛮多的,每一项法则都对我目前的工作有所帮助,无论是接到新的任务、还是确定目标,感觉都学到了一套科学秘籍~以后我也会多多重视过程中我的成长,只有每一件小事量变的提升,我才能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