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钟的国家很多,
但能以钟声为乐律来进行演奏的
却只有来自中国的编钟……”
0 1
众所周知,音乐中的任何曲调,都是由不同音高的乐音组成。而将一首曲调中的乐音由低到高依次排列,这便形成了音阶。
在古代,宫、商、角、徵、羽这五音便是中国古典音乐的基本音阶;但凡是对现代音乐有点了解的人会发现,我们如今所用的音阶其实是七音。
那么七音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什么地方呢?
其实关于中国七音起源的时间,在1978年前都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音乐史学家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应该是起源于商代早期。但是也有西方学者反驳,他们认为中国的七声音阶应该是晚期从西方传入的。
虽然根据史料记载我们能大概看见其实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经有了七音的记载,但是单纯的文字记录,也还是没有办法让人绝对的信服。
直到在1978年的春天,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发掘了一座来自战国时代曾国国君的墓穴——曾侯乙墓。
在此次发掘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可以说让整个中国都受到了举世睹目。不仅粉碎了七音起源于西方的说法,世界音乐史也在此刻得以被重新改写……
同时,曾侯乙编钟也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
其特殊的铸造工艺不仅打造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钟双音,强大的音律体系也让我们看见了其实在2400年前,我国的便已经普遍采用了七音结构的乐器。
0 2
编钟,这种只在两千多年前短暂停留过的古老乐器,一经面世便震惊了整个世界,从1957年在河南信阳城出土的第一套编钟再到如今的曾侯乙编钟,对于我们而言无疑都是很高级别的震撼。
同时中国作为一个礼乐之邦,每一种文物都是一个时代,一种文化的印迹。
那么这些古老的音符中藏着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它们的主人是谁,背后又是怎样的国家,这都让人感到十分好奇。
而在公元前五世纪,也是人类意识出现了理性觉醒的时候,这时的人们已逐渐转变由“神”到“人”的认识,也渐渐的把对艺术的憧憬转为了对技术的追求。
其中,在这个时期觉醒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便是这位曾国的国君。
参与了曾侯乙墓挖掘工作的冯光生馆长这样说到。
”那是一个群贤毕聚,群星丽天的时代;世界上,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等横空出世;在中国,老子,孔子,庄周等相继登场。
然而,有一个人在1978年之前无人知晓,但如今他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那个时代的瑰宝。
而他就是曾侯乙。“
关于曾侯乙和他打造的编钟之间,又是怎么一段跌宕起伏的过往呢?
这一切都还需要从那遥远的战国时代说起……
0 3
在战国年代,曾国是周王族一个势力弱小的诸侯国。
因在吴楚之战时曾国救过楚王的命,后楚国逐渐兴起后,曾国便去依附了楚国。
而楚国也一直与曾国维持着良好的联盟关系。
但随着战火连绵不断,楚惠王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接连吞并了数个周边小国,而位于北面的曾国也成了楚国一直虎视眈眈的对象。
对于曾国,楚国是以怀柔之策加以利用,还是一举吞并拓土北上呢……
楚惠王一时难以定夺,于是便想出了一个法子来试探一下曾侯乙的忠心。
因曾国是一个编钟大国,而作为国君的曾侯乙也是一位编钟迷,楚王便以让曾国打造编钟为由,送给了曾侯乙500斤青铜,如曾国将这批青铜拿去铸造兵器,那么楚国便会立马出兵将曾国拿下。
但事实上,曾侯乙只是一心想着应如何将这批青铜打造成更加宏伟壮丽的编钟。
在春秋时代,青铜是极其宝贝的东西,一下子拥有这么多青铜的曾侯乙,二话没有,马上铸造了一套十九枚的编钟。
这让曾国的大臣震惊,因为按照周代礼制,只有周天子才能演奏十九件一套的编钟,可曾侯乙认为周朝已衰落,便没必要再遵守过去的规矩了。
不仅如此,曾侯乙还想铸造一套当今世上最精美,最大件数最多的编钟。
但无奈材料的稀缺一直是阻碍这个愿望实现的最大因素。
0 4
时令初秋,是秋忙收割的季节,一日正微服私询的曾侯乙站在田间的土埂上,遇见了一对雪鬓霜鬟的老夫妇正在收割稻子,便询问道家中的年轻人去哪了,为何不出来帮忙。
老人回答自家儿子都被国家征去做了兵,正守卫着国界呢,这老百姓每年都要向国家交税,也只能老两口出来做点庄稼了……
曾侯乙一时心生感慨,意识到国家的赋税确实有点高,这一切都是因为国家养了十万军队,而这些军队靠着的都是老百姓的供给。
曾侯乙心中百感交集,慎重考虑后决定将曾国的十万大军裁掉一半。
裁军之后,淘汰下来的青铜戈戟放在仓库堆积如山。
曾侯乙看着这些青铜兵器,认为自古以来青铜都被统治者作为了战争的武器,沾染了许多无辜的鲜血。
而对于曾侯乙而言,青铜应该是美妙音乐的载体,而不应该成为杀人者的冷兵器。
他渴望和平,渴望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渴望治国都能如奏乐一般,舒缓自如,有节奏,便能奏出和谐有序之音。
或许这一切都是上天的指引,曾侯乙叹了口气,觉得是时候来完成他此生这个最大的心愿了。
他要以曾国国君的身份,去打造出这个世上独一无二的最完美编钟。
靠着这些熔化了的青铜兵器,曾侯乙与他的乐师以及工艺高超的编钟铸造师踏上了一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铸钟之路。
虽然历经艰辛,但最终真的被曾侯乙铸造出了一套六十五件的编钟。
全套编钟长7.48米,高2.65米,分上中下三层高架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而更为神奇的是曾侯乙做到了让每一个圆钟都能敲出两个不同的音色。
后楚惠王来到曾国询问青铜的去向,曾侯乙便向楚王展示了新铸造的这套恢弘的曾侯乙编钟,楚王震惊,但还是不信。
曾侯乙明白楚王的心思,于是拿来击钟木,为楚王演奏了一段乐章。
并询问楚王,是否听出了这钟声的玄机?
楚王自然也是懂音律的,立马明白了曾侯乙编钟的钟声是一钟双音,也就是双赢的意思,即一个钟上都能存在两个乐音,更何况是两个国家呢。
楚王笑了笑,觉得十分满意,便也放过了曾国。
0 5
曾侯乙去世后,他所铸造的这套编钟也与这位号称乐王的国君一起沉入了暗无天日的墓葬之中。
风霜与黑暗没有吞噬掉它庄重肃穆的模样,哪怕是经过了2400多年的洗刷,曾侯乙编钟在重现人间时都依旧保持着当年在曾国大殿上那副优美的姿态。
而出土40年间,曾侯乙编钟也并没有落入传统文物的保护巢穴,而是努力的让它实现了“原音重现”。
清脆的钟声,悠扬的乐曲,在被这古老的中华之声所震撼的同时,也是对古人智慧与创造的敬佩。
到了现在,曾侯乙编钟已经不仅仅是能代表我国传统文化的文物,它也成为了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使者。
两千年的光阴,曾侯乙编钟都能屹立不倒,或许曾侯乙当年之所以没有选择将编钟延续给后代,也是希望有朝一日他付出毕生心血打造的编钟能躲过这战乱的年代,在那千百年后的人世间还能重新发出美妙的乐音。
而这段美妙的乐音,也不仅仅只是一段来自孔子时代的声音,这更是一位国君想要敲响的中华和谐有序之音。
或许只有这样,他才能告诉世人,这是他荣耀且自豪的一生。
他曾经是这样的热爱过……
他曾经也是这样不平凡的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