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语文教材中,设置课后练习时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作为教学导向,从而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纸的发明》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纸”的发展历程以及各种“纸”的优缺点。其课后习题第一题为: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照样子填写下面的图表。而图表的填充内容是以年代为线索,理出人们所在时代用什么来记录文字。
我梳理了本题揭示的语文要素: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根据要求梳理课文内容、提取要点的能力;根据课文信息做出推断:不同的时代用于书写的物品以及纸的改进。
以往的语文课后习题,我大多时候的处理方式都是作为课堂检测或者再一次捋课文内容的提示点。备课时我决定教学时先借用课后习题的第一题,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厘清“纸的发展历程”这条线索,自行解决问题,之后的学习过程应该能更顺利的进行。
经过上学期的努力,小组合作学习有了基本的雏形:学生懂得就问题一起在文中找自己需要的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与组内成员达成共识,有差异的地方提出来。上课伊始,引入课题后,我直接让学生看到课后习题的第一题,按照要求先认真读课文,然后组内讨论、交流,填写图表。充当旁观者的过程中,发现孩子们都在课文里认真的寻找、做记号;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了“说”,但是同学发言时,“听”的同学注意力没有集中,有的忙着做自己的事情,于是敲击桌子提示其注意力,看来小组学习的倾听习惯还需要培养。就近听听他们的所填内容,学生们半数能根据题目里所给的年代线索找到相关的段落,并在段落中找到关键词句,但不能顺序说出来,显得凌乱、无章法,那没找到、不确定的同学就会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原来是小组长没有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暂行小组长职责,明确要求成员一起做:第一个框(造纸术发明以前)这个时代的文字记录是怎样的?一个学生说,其余听,有异议的提出来,达成共识后,后面的内容依次进行。在这个过程中,组长要组织好问题,注意听组员的发言,不同的点要记下来。当然,所有的同学也都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有所进步。
课后反思了一下,应该在提示要领之后,把这个领导权交还给组长,让他们自己来进行。这样,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过,也权当是示范作用吧。这次的小组合作学习耽误了比较多的时间,但在课文的后续的学习中却达到了顺理成章的效果。
课堂中利用课后习题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讨论时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彰显了学生主体地位,促使课堂能有更多精彩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