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应该第二次上这篇课文,但感觉这一次印象更为深刻。
一开始我在知乎上搜索了关于《雨霖铃》的解读,想看看有没有什么比较独特的见解。独特见解倒是没见到,但是读到了一小篇有趣的调侃文。
作者把柳永的进京赶考说成了高考,说这小伙子考试落榜后不回家。不仅不回家,反而整天在妓院厮混。最后还是柳永老爸骗他,说他母亲生病了,才让这家伙从温柔乡中走出来,选择回家,这篇《雨霖铃》就是写于准备回家前。
这种解读,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柳永的距离,这一刻,柳永不再是那个千年前的古人,不再是那个著名的才子了,他就是一个普通的高考落榜生而已。
我觉得这很有意思,这也是我做不到的,每次读历史,我总是感到深深的距离感,我特别羡慕那些能把历史说得如此生动如此富有生活气息的人。
在解读这首词以前,我刚好整理了原来在平坝一中的入职培训,对其中备课备教材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对于说到备教材至少要有百分之二十属于自己的这一点,我也极为赞同。
所以在备《雨霖铃》时,我下意识的去找出一些新的东西来。
最终,我发掘出了一些属于我自己的观点。
一是开篇几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到“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我读出的属于个人的观点来自于感官。
我对前三句最大的感受,那就是冷,你看,深秋时节、夕阳西下、一场骤雨初停,而词人此刻却是在什么地方呢?四处漏风的长亭啊,怎能不冷。所以不仅仅是寒蝉凄切啊,词人自己也凄切啊!
所以更能理解为何留恋处了,外面那么冷,谁不想躲在帐篷里喝酒呢?只要是个正常人,都是会这样想的。
我个人觉得,在这里的时候,词人与歌女的感情,其实并没有升华到爱情的地步,借用周传雄的歌曲里唱的,那是少年的“爱与暧昧分不清楚”。
真正的情感升华,在二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那一刹那,情感迅速升温,让词人与歌女遗忘了外界的凄切,相看泪眼,此去再无相见的机会,二人那一刻眼神里,只有对方了,可谓是一眼诉尽万千情怀。
这时候,才是爱情,才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的“念去去……”的一系列深情告白。
之后的解读,就比较中规中矩了,没有多大的独创。但最后我又将着眼点放在了结尾,也就是“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我将这一段,结合周传雄的《今宵酒醒何处》来解读,突然发现,其实这首词,可以冲破爱情词这个局限。
周传雄的《今宵酒醒何处》,与《雨霖铃》的视角颠倒,《雨霖铃》是离别时在想象离别后,而《今宵酒醒何处》是离别后在寻找离别前。
《雨霖铃》是少年之作,想象日后因为相思,人生百无聊赖;《今宵酒醒何处》是中年之歌,人生并不如少年所想象那样沉浸在相思里,然而那过往,却再也找不回来。
这样互为补充,那“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便是瞬间鲜活起来了。
我们少年时,曾几多单纯、又几多璀璨啊,多少美好时光呢,简直是数不胜数了,随着时间流逝,我们逐渐成长,我们身边的人也一变再变。当有一天,我们很想找个人,喝杯酒,回忆那过往的美好时。
却发现,千般美好,千种风情,竟然无人述说。 曾经暗恋的女生,变成了胖大婶;曾经的死党,为生活奔波劳碌,早就失去当初那份单纯相处的情感,一切的曾经,都再也找不回。正如鲁迅先生笔下的“我”再也找不回那心中的闰土一样。
原来成长的代价是如此之大,你再也不敢放肆嘲笑社会,怒斥生活,你唯有小心翼翼活着,只有在深夜的时候,偶尔怀念过往的放纵。
周传雄表明:“创作刚开始是由北宋词人柳永词作《雨霖铃》中阐述的离愁作为引子,脑中浮现的画面是在一个下雨的夜,旅人独自不停寻找著,寻的是生活中遗失的感觉、失落的重要物件、甚或是曾让他留恋的某个脸孔…,没有人知道正确答案,只知道旅人始终没有找到…”
周传雄在歌里劝少年莫贪杯,莫贪杯?可少年怎么能够不贪杯啊,不贪杯哪有如诗的少年。
柳永与歌女一别,千种风情无人说;我们与过去一别,这一别之后,竟然只能在心底存下一些回忆。再也无法追回。
此去经年,今宵酒醒何处啊,只能独自一人,与寂寞为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