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继续聊聊“耐心”。
我特地去查了下新华字典,耐是受得住,禁得起,不急躁不厌烦。这样一看,似乎就更明白了为什么从小到大我们都被教导要“保持耐心”。因为意识里根深蒂固的认为耐心似乎是很好的品质,那么当我们猴急烦躁的时候,自然想要咬牙坚持、硬抗到底,这样的一次次坚持,自然也就给“耐心”带上了感觉不那么舒服的帽子。
缺乏耐心从来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我们之所以不能坚持,大事大放弃,小事小放弃,是因为我们太希望快点看到结果,看到成功,看到利润了,尤其是在这样一个信息芜杂,凡事讲究效率的时代。
保持耐心,我想,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长期思维”。
人生太长了,我们喜欢用“马拉松”来形容它,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长到每个人都有机会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这个成为自己的过程,最重要的不是谁起跑更快,而是谁更具持续性和稳定性,谁始终在走上坡路。这样一条上坡曲线,其实也可以表现为我们的学习曲线:平台期和上升期的交替出现。
回忆一下我职场中的经历,我最有耐心的那几年,正式我边工作边读研究生,在一个领域扎根成长最快的那三年。这种成长,也缘于我那个时候非常信任自己,信任自己的坚持,能够把急于求成的结果思维转化成过程思维,耐心打磨求证项目中遇到的每一个重要环节,明白结果一定是我付出的这些“过程”的结果。而现在回头来看,我的这种信任,恰恰是认知觉醒理论中的“视角改变”,我转变了视角,找到了当时学习工作的意义,这种自我认可感也是我能够面对困难,与自己偶尔的懒惰拖延和解,大方向上仍然选择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之所以可以保持耐心,是因为我敢耐心,我大致可以猜到我持续学习之后会在职场上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升职加薪),而那些没有耐心的,或者说当我女儿在学习上没有耐心的时候,我能够理解,大概是因为她还看不到她坚持学习、坚持突破困难能够带来的结果。这个时候又需要我们帮助孩子一起拆解目标——小阶段成就达成——正向反馈——在舒适区边缘和拉伸区反复横跳了。(还记得我昨天分享的舒适区边缘成长图和复利曲线图吗)
让自己保持耐心就是最高级的方法了吗?《认知觉醒》的作者告诉我们,最高级的办法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主动来解决困难。我们已经知道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天性是畏惧困难,节能享乐,那就代表他们不能从困难的事情中感受乐趣吗?
其实,所谓的“困难”也是我们人为的定义,这个定义因人而异,情绪脑和本能脑才不会在乎我们是在玩手机还是在做数学,他们只在乎是否舒适惬意。这也就是为什么科学家沉迷研究,学霸酷爱数学方程的秘密吧~~因为他们乐在其中。这又绕回了我们平时在谈到家庭教育、家庭成长的时候常常提到的“成就感”和“内驱力”。
如何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其实就是如何让孩子们的本能脑和情绪脑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与舒适,体会解难题的快乐,体会消灭所有错题的快乐。我理解这种舒适与快乐,也是“正向反馈”,也是最终促使我们可以保持耐心,持续进步的动力。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最后用王阳明《传习录》的这句话和所有的父母共勉吧!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如何保持耐心。
后面我还将持续和大家分享《认知觉醒》这本书作者关于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情绪力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也会结合实际复盘自己工作和亲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