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大胆表达自己、做自己和遵守社会规则约束自己言行,这两者之间有没有矛盾?
理论上来说,没有矛盾。
01
上一代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以听话居多。在家听家长的话,在校听老师的话,在外听大人的话。夸孩子乖,往往指的就是孩子听话。
听话,意味着自己的感受不重要,自己的主意不重要,自己的认识有偏差,一定没大人想得高明,考虑得周全。
时代在变化,人们自我意识不断提升,越来越强调自我和个性的发展。教育思想也发生了变革。如今,我们非常重视个体的自由与权力。
当听话的这一代人成为了父母,很多人的育儿理念与自己的父母大相径庭。经历听话教育的他们,自感错失许多,儿童时候的天性被压抑,成年后的影响不小。
由此,许多人养育孩子较为放手,由着孩子的主见来,尊重孩子本人的意见。我们看到新生代的年轻人比上一代大胆、外向、活泼,有主见。
任何一个性格特质本身没有好坏差别,在不同的场合,尊重公共规则,遵守公共秩序,这是对每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
文化变得多元,我们判断一件事对错的时候,不再只用一套标准来衡量、解释、遵守。更多依据自己的价值观来指导行动。然而,多元文化并存,并不意味着传统道德价值观一定是错误的。
既然叫公共场所,意味着大家处在一个公共区域里,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要适当照顾下空间里其他人的需要。
然而,对于儿童来说,有时候不在公共场所喧哗、闹腾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他们精力旺盛,自我约束力弱,长时间在公共场所,例如坐高铁、坐飞机、乘地铁、看电影,很可能会感到乏味无趣坐不住,制造出各种声音。
这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些父母会教育孩子不要喧哗,有些父母则顾自埋头刷手机或闭目养神,不知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景?
02
去年一趟8个多小时的高铁之行,回想起来,至今感慨良多。
可能是我见识少,从未在公共场合遇到过如此闹腾的娃,还不止一个。全程游戏吵闹,影响了整节车厢的乘客。可他们的父母却从头到尾没有吭声。
这六七个孩子想必是结伴出行,大的像是初中生,小的小学生模样。有四个坐一起玩游戏,还有两三个时不时围过来一起玩闹。
起初,我忙着改课件,他们的喧闹声对我影响不大。但是我感觉身边有人频频回头望。
女乘务员温柔提醒了几次,孩子们根本不当一回事。我后侧一个女娃双脚搁在前椅背的搁板上,这位年轻的乘务员轻轻说道:小朋友不能把脚放在这上面哦,脚放下来。
坐在里面座位的女孩子听到后放下了脚,可坐在过道这边的女孩子不予理会,继续靠在椅背上,双脚高高搁起。在她们隔一个座位上有个穿黑衣的中年女子站着看向这边,一大一小对视,分明看到了女子对女孩关切的眼神,女孩则一副自在的神情,想必是母女关系吧。
听到乘务员的提醒,这位妈妈没有协助提示孩子,任由女孩自己决定。不久,这位黑衣女子走上前来询问女孩要吃什么零食,女孩的脚还搁着,摇了摇头示意妈妈回座位。
我身后隔开一排座位上就是那几个活泼的孩子,他们好像在玩什么游戏,输赢结果惹得叫声阵阵。不可能没大人带出来的吧,怎么这么长时间,不见有家长出来提醒一句?
这不是公共场所吗?纳闷归纳闷,继续做自己的。猜想时间长了,孩子们玩累总会消停。
路程走了一半,我手头的活干完,倚靠在座位上休息,孩子们脑袋凑在一块还在兴致勃勃地玩。就在五分钟之前,有一个着装与前一位乘务员不太一样的女工作人员已经再次和孩子们说过,请他们轻声一点,不要影响其他乘客休息。
孩子们依然我行我素,工作人员说了没用,蹙着眉头不满地离开。
这些妈妈们在哪里?任由孩子这么闹腾?
过了一会儿,身后传来一声威严有力的一句,小朋友们快回到自己座位,保持安静,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影响其他乘客休息。是一名高大的男乘务员停住脚步,对着他们说。
孩子们见他严肃神情,不容反驳的口吻,瞬间安静,过道上两个马上返回自己座位。
终于安静了。
到现在为止, 家长没出现过。
好景不长,男乘务员走了没多久,后面又渐渐沸腾起来。
我是不是该问问他们的妈妈坐哪里,我挑离远一点的换个座?
期间,负责这节车厢的年轻乘务员多次来提醒过,甚至广播里也传来清楚的强调声:请保持安静,不要影响其他乘客,文明乘车。
一样无果。
中途我也起身问过这些孩子,他们家长坐在哪里,他们听闻,面面相觑没做声,我迅速抬眼看向四周,看看有没有人站起来。
一个大人都没给我回应,可能坐得远没听到我的问话。我接着说道,广播里再三说要文明乘车,玩的时候大家都小声点儿。
也就我说完后的几分钟安静了一会儿。
后半程几个小时,这些不算幼小的孩子依然顾自玩乐喧哗。临近下车时,我身边座位刚上来的一位老大叔,他忍不可忍地起身向着后面用方言大声骂了几句,方才静下来。
不知道骂了什么,看那表情有点儿生气了。孩子们可能见着有点怕,最后半小时整个车厢静悄悄,耳朵出奇得舒服。
好不愉快的一趟高铁之行,还是8个多小时的行程。
他们正好和我同一个站点下车,原来我的前方、后方都有他们的家长,我前面的这位妈妈可真是沉得住气啊,见乘务员多次提醒,其他乘客也频频回头看这些孩子,用眼神表达着不满,她能气定神闲地、与己无关的坐着。
03
多个孩子一起乘坐高铁,很容易玩在一块,时间长的行程,孩子们确实会感到无趣无聊,坐不住。这需要家长有提前预防的意识,功课做在前面。
但是,首先得自己重视公共场所的规则。对孩子在公共场所该有什么样儿,心里有底。我们不仅仅培养高分的孩子,更要培养有社会公德心,尊重社会秩序,在享受他人对我们提供的便利之外,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出门在外不就是规则意识培养的好时机吗?
带娃出门肯定不轻松,年幼的心灵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兴趣,同时,有些低幼儿可能对环境变化较为敏感,容易害怕。那么,我们该如何陪伴孩子更好地适应公共环境呢?
首先,良好的行为规范,规则意识,平日里就要教育。
家长要让孩子对公共场所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公共场所与家庭场所的不同,行为上会有什么不同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时机每天都可能会发生。当他们看到外面世界的秩序以后,才可以知道自己与这个世界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才可以知道行为规范是怎样的,如何调整行为。
并且,家长要给孩子起模范带头的作用,潜移默化之间,孩子便会接受这些规则。
有一则新闻,说在飞机上遇到了一家人,他们一上飞机就给乘客一封简短的致歉信,表示万一孩子哭闹请见谅,作为父母他们会尽力让孩子不大声哭闹,影响大家休息。
“孩子还小”不是用来掩饰自己的教育不作为,学习当父母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成长的过程。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懂礼貌的人,父母首先要礼貌谦逊,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守规矩的人,父母首先就要正确地为人处世。
其次,孩子在陌生环境感到焦虑、烦躁、无聊,家长提前想好解决办法
可以准备一些小零食,涂色玩具、拼图、图书等,分散注意力。当孩子感到不适应,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在陌生空间感到不安,可以暂时抱离,舒缓下孩子紧张的情绪。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让孩子冷静下来,并趁机告诉孩子在公共场所大声吵闹是不对的,我们尽量不影响他人,要学会礼貌用语、小声说话。
家长对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以身作则,宽严相济,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和规则意识,让他们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味地溺爱纵容,并非是良好性格培养之道,只会让孩子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再次,孩子情绪大,批评往往低效,积极与他共情。
与哭闹中的孩子说教、指责他:“你别哭了,赶紧给我起来”,孩子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还会掀起新一轮的“狂风暴雨”,被否定的人儿,此刻情绪脑主导大脑,首当其冲的念头就是“我没有错,是你错了”。
这时,我们积极与孩子共情:“这里有许多陌生人,你都不认识,感到害怕了?”
“妈妈知道你不开心,既然你想哭,那哭一会也可以,妈妈在旁边陪着你。”
站在孩子旁边安静地陪着他,可以拥抱、拉手等肢体接触表示安慰,让孩子感受到妈妈虽不赞成他的行为,但还是爱他的。
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原野上有一群乳牛,成天悠闲自在的吃草,好像整片天空、整片草原都属于他们。
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牛想闯得更远,碰到了一条细的几乎看不见的线——那是界限,线上充了电,小牛触了电,吓了一跳,停下脚来——原来这世界上有去不得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规则对孩子来说,看上去是限制,其实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因为只有当孩子摸不清界限的时候,才会横冲直撞。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他知道,越界的东西不能碰,界内可以恣意撒欢。
对于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孩子,爸爸妈妈一定要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试着用合适的方式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家长娇惯甚至放纵孩子,其后果会很严重,这样的故事我们也读到过许多。让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需要我们最亲密的成年人帮助他们建立。
快乐做自己与遵守规则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