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备。
看到这一节的时候,我内心写还是矛盾的。到底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怎么对待孩子,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总是“纵容”,会不会变成溺爱,起到的效果会变得适得其反?我也想起身边的一个例子。
我有个邻居阿姨,脾气十分好,孩子犯错,从来不“批评”,所以,孩子的脾气,惯的任性跋扈。长大结婚后,由于脾气和婆婆合不来,结婚两年多就离婚了,还留下个一岁的孩子。虽说,现在离婚是常有的事儿吧,可是,人们的观念传统啊,阿姨觉得离婚是件很不好的事情,生生的把自己折磨的生了场大病,身体一直没有恢复。
虽说,婚姻这件事情有运气的成分在,但是,阿姨的孩子,从小被宠溺上了天,也是有目共睹的。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给孩子犯错权这一节中,给出了答案:
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他的行为其实和“自由”毫不相干。理性的缺失使他无法主宰自己,他的放纵和毫无章法,是自觉意识的丧事,是选择功能的失效。他一方面被欲望控制,另一方面想去控制别人,他的行为正是长期压抑的后果。这样的孩子,他内心软弱无力,由于失去了对自己掌控力,其实是恐惧的活着。
在这里,尹建莉也解释了和我一样的读者的这种担心:
爱和溺爱是不同的。“爱”必定是包含自由的,“溺爱”则是披着爱的外衣的“过度管制”,过渡管制的出发点可能是爱,但是却走到了爱的反面。正常的爱,给孩子再多也不会把孩子爱坏了。
对待孩子在生活中的“犯错”,正确的做法是,在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尽量不要给孩子纠错,大致原则是:
第一、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摆布,不要强行让孩子接受任何他不接受的事情。比如,吃饭,问叔叔阿姨好等。
第二、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哪怕孩子做的不够好。只要没有健康危险,并且不损害他人利益时,家长都可以放手,都可以给孩子自主空间。
第三、如果孩子特别希望孩子做出家长所期望的选择,就不要让孩子在“是”与“否“间选,不要给他选择“否”的机会。如果要选择,在选择的框架里,给他一个选择“A”和“B”的机会。比如,不要问他睡不睡觉,而是要问“要睡觉了,要不要听完故事再睡?”
这几条中,第三条是家长都容易忽略的。这个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童年,犯错不可避免,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弹性的心理预期,让他不必为每次犯错都耿耿于怀。让孩子有试错的机会,才是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