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读《资治通鉴》始末,我们会发现司马光贯穿全书的一条论点,即决定国家治乱兴衰的主要原由在于人,在于贤明的君主,在于正直的大臣,虽然这种论点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广泛传播的今天,是被普遍忽视的。由于我们历经两千余年的王朝史,其间经历了数十朝的兴乱更替,最终认为优秀的政治制度才是决定国家兴衰,人类进步的根本原由。但是,当我们在面对优秀的民主制度之时,我们依旧和两千年前的先人一样,讨论民主制度之下国家治乱兴衰的原由。精英与民粹,联邦与集权,分权与制衡,我们如今超越了先人,在更高的层次之上讨论国家的治乱,讨论更加文明,开放的公民政治。但是,回到两千余年前的王朝政治,回到《资治通鉴》之中的家国兴衰,我们也应该共同了解先人们在面对家天下的王朝之时,如何思考国家治乱的根本原由。
透过《资治通鉴》中司马光的一些论断,我们发现在一千余年之前的宋朝,甚至在两千余年之前的西周,中国的政治家在面对王朝政体之时,已然明确认识到,王朝政体兴乱的根本原由在于真正治理王朝的君王与大臣。而身集天下权力的君王,更是承担了王朝兴衰的主要责任。《资治通鉴》作为帝王的重要参考书,作为指出历代兴衰之原由的主要指南,对君主的品德,素质,能力做出了详细的告诫与参谋。其中,或者通过对比来突显,例如智,赵两家继承人的素质。或者通过言语来呈现,例如智襄子的骄横。而在这两者之上,在面对更为普遍并且需要重点论述的品德之辩时,司马光则通过自己的进言,即贯穿《资治通鉴》全书的“臣光曰”来阐述。这些阐述有的长篇大论,旁征博引,我们则需取其扼要,有的言简意赅,寥寥几字,我们则需加以阐释。我们需要在这书写于一千年余年之前的文字中,细细察看并体会北宋杰出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对历史的分析与评判。并从中梳理出中华民族在一千三百年间,历十六朝的气象变迁。
晋阳一战,曾经统帅三家联军,辉煌一世的智氏家族化为尘烟。这个历经数代君主勤奋治理的强大家族,终于亡在了“才不胜德”的智襄子之手。“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才不胜德”是司马光对智襄子的悲剧一生下的一个定论,这也是给后代无数亡国之君,抑或悲剧人物下的预言,古往今来,概莫能外。
司马光认为,才与德,这个世人统称之为贤能的优秀品质,却是需要仔细区分的不同事物,不能以贤能而统称,进而一概而论。若不能区分才与德之辩,将会不能准确识别人才,治国平天下(此其所以失人也)。聪明,刚强,坚毅,明察,这些品质统属于才能,而正直,谦虚,和善,宽容这些品质则属于品德。才能,是品德能够发扬的资本(才者,德之资也),而品德,则是才能施展的统帅(德者,才之帅也)。没有杰出的才能,一个仅仅品德高尚的人是无法爱国护民,平定天下的。所谓“穷则独善其身”,所谓的穷,既可以理解为家境与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的才干,一个才干卓绝的人,才能够兼济天下。而一个才干平平的人,只有坚守自己的品德,独善其身。但是,再卓绝的才干,再惊世的能力,也需要优秀的品德来引导。若无治国,平天下,利济苍生之德,那么,卓绝才干只会助长个人私欲,惊世之才只会徒增苍生之苦。因此,古往今来才与德双全的人被称为圣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与德都不具备的被称为愚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品德胜于才能的人被称作君子(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能胜于品德的被称作小人(才胜德谓之小人)。但凡帝王察别人才,上善之策是任用圣人,君子,中善之策是任用愚人,下下之策是任用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原因在于才,德之辩。君子,圣贤德胜于才,因此施展才能以济天下,天下被其利,苍生蒙其福(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则才胜于德,因此穷尽其才以济私欲,天下遭其害,百姓苦其祸(小人挟才以为恶,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而才与德俱不全的愚人,则无才以济其恶,恶不足以危及天下(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因此,才,德之辩,不能不察。
然而,古往今来,无数贤主明君都重于才而轻于德,因为才干容易被显现,被赏识,被人喜爱(才者人之所爱),易于成为取人标准。而品德却很难被显现,而且品德经常被人以过高的标准严格要求(德者人之所严)。因此品德古来很难成为取人标准。但是,古往今来,类似智襄子那样的国家乱臣,家族败子,都是才有余而德不足,亡国灭族者不计其数。从秦帝国的秦二世,到西楚霸王项羽,到西汉的王莽,东汉的赤眉军,魏晋南北朝的苻坚,唐帝国的唐玄宗,五代的石敬塘,后唐的李存勖,这份名单,还可以很长很长,他们当中有的人不修德政,有的人盛极而衰,有的人恃才傲物,他们当中有的人亲手葬送了万里河山,辉煌盛世,有的人有才无德,背叛中华,留下万世骂名,他们都是才绝一时的天下能士,也都是德不胜才的悲剧者。
因此,在文章的议论最后,司马光发出了对古往今来无数帝王将相,无数忠臣烈士所梦想的盛世的期待,如果在任用治国之人时能够仔细区分一个人的才能与品德,然后再因其德而尽其才,那么天下大治,万民和乐的盛世将不会遥远,将会就在我们每个人的手边,在我们每个人的平平淡淡的生活里。(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我们何妨三复斯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