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参加过的一次游行是学校组织的,那一次几乎全北京的高校都参加啦。
那是1999年,南斯拉夫使馆被轰。以院系为单位,每个院系都扛了大旗和标语,浩浩荡荡几百人跨出学校大门。大部分人与其说激愤不如说兴奋,感觉象小学生第一次参加校园春游。
从学校出来一直步行,只知道要走,但是不知道要走多久。随队前行的有学校租的两辆大巴车,慢慢地跟在旁边,车上装满了干粮和水,队伍休息的时候就有人下来或在车窗口派送。
一直走一直走,慢慢地兴奋变得有些疲惫,有些实在娇气的也可以偷偷上车休息。不过很少,因为停停走走大部分人都能坚持,只是多象我一样,脚底板疼、腿肚子酸。
最主要的是,每走一段就会兴奋一下,被打了打鸡血。倒不是喊了啥口号,而是不知道在哪个路口就会碰到另一只游行的队伍,或迎面而来或并肩而行,摇曳着兄弟学校的大旗。只有一看到,两个队伍就开始一起摇棋欢呼say hello,基情爆棚。
我没有跟在学院的队伍里,装了黑白胶卷,拿着自己的海鸥相机想当摄影师,尽管怯怯地不知道怎么拍拍什么,可惜的是,那些不多的怯怯的照片现在也找不到了。
终于,大概是近午时分,好像突然就到了目的地。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冲散在人群里。顺着使馆街在每个使馆门口都围观停留,然后又去往下一个,站在人群后面的大都并不知道到底是到哪个使馆,于是蹦起来看或者等里圈的人击鼓传花似的将名号传出来。
印象深刻的不知道是美国还是英国使馆,或许两个都有。一个队伍准备了道具,一个纸糊的有国旗颜色的大导弹,点了火燃烧着,穿过使馆高大的铁门往里飞,最后落在里面的院子里,还好没在草坪上。更多更简单的道具弯下腰就有,捡起石头就往里扔,有的使馆真的看得见好多窗户上的破洞。扔得最厉害叫嚣最大声的,大部分看起来不像学生,当然也有学生。
如何返程以及返程后的种种已不复记忆。
没想到,若干年后,居然就工作生活在曾经从海淀学院路步行抵达的这个使馆区周围,虽然依旧搞不清楚哪个是哪个。
最喜欢的还是北京的老街,去年这个时候阳光特别烂灿,带着手机上的相机,跑去五四大街溜达了一趟,春意盎然还没有现在这么热。
这一次能记得最后是在三联韬奋落脚返程的,有照片为证。
掌门 艾老师
2016年5月4日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