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我们都知道,是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他才华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作诗歌,将多种情感与自然完美结合,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的影子。济慈去世时年仅25岁,可他遗下的诗篇誉满人间,他的诗被认为完美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特色,济慈被人们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
但是济慈的一生过得很清贫,有许多物质上的困扰更有精神上的折磨。这些种种无一不塑造了一个才华横溢却饱受痛苦的济慈。
电影《明亮的星》以《夜莺颂》为原型讲述着济慈与范妮的故事。首先引出济慈的诗在当时并没有大受欢迎,许多人甚至批评他的诗,正如女主范妮一开始的态度也是不解。但是当范妮把济慈的诗都读完的时候,她开始理解这个男人,开始欣赏济慈的才华和他的诗之美。
其实那时候写诗有些人比较注重韵律,而济慈的诗总是变韵,因此遭到不喜。他的诗集《恩底弥翁》也并没有在当时大卖,人们也并不是很懂诗词。就像济慈刚开始认为范妮只是喜欢在富贵上层社会与他人跳舞调情,但并不真正懂诗。也正是这样,济慈一生过得穷困潦倒。
在济慈的弟弟得肺结核死后,他搬到了一个在汉普斯泰德(Hampstead)的房子去住,如今的人们已将那所房子认为济慈之家。在那里,济慈遇见并爱上了一位年轻的女邻居,范妮·布朗(Fanny Brawne)。
他和范妮相遇相识到相知,终于走到了一起,但是经济上的窘迫却让他无法娶范妮。他在去伦敦时给范妮写信,范妮也给他回信,他俩之间的爱仿佛就夹杂在信件里传递着。
后来济慈总算回来,由于心中绵绵不断的爱意,便赠与范妮一枚戒指。但是此时的他却也患上了肺结核。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疾病与经济上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济慈,但他却令人惊讶的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众位诗人筹集资金后想要送济慈去意大利静养并进行治疗。他因要去意大利而不得不与范妮分开,他在范妮家里度过了最后一个圣诞,范尼的妹妹拥抱他并对他说I love you。看到那一幕,真的有点泪目。在他离开前的最后一个晚上,他与范妮在一块谈天说地,互诉爱意,可济慈知道自己的病,怕传染给范妮,便拒绝了与范妮的吻。就是这样的济慈,深深地爱着范妮。
故事的最后,济慈因病离世。范妮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她哭着对她母亲说:“I can't breathe now.”为此,范妮为了济慈守孝三年,终身未嫁,也从未摘下过济慈赠予她的那枚戒指。其实范妮的心里,济慈一直都是她的丈夫。她于夜间起身,行走在他俩曾经去过的树林间,吟诵着济慈的每一首诗,每念一句便泪水不止,似乎她的吟诵是为了让济慈能够听到,是希望他能够回来。
济慈在去世前就已经拟好了自己的墓志铭: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ten in water.(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往事如烟,终将随水流消逝了。济慈对于世事的洒脱,正如他对于死的无所畏惧。
《夜莺颂》中更是描绘着他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让他既向往着生又渴望着死,这种痛苦的煎熬,是我们无法忍受的,更是济慈无法忍受。25岁逝世的济慈虽令人叹惜,但他留下的诗歌却是我们无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