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反思打卡第二天
今天的冥想,短短的半小时,思绪总是不集中,昨天一天就下定决心孩子的事情由他自己去处理就好了,但是我却还总是忍不住要过问那些不痛不痒的问题,“你语文还有多少作业也没做”?“朗读上传了吗”?而在孩子集中注意朗读时,我却又中途打断,很不满他那断断续续的朗读,让他停下来读熟了再上传群里,小儿子在画画时又不断的提醒他记得把数独练习做了,孩子画画过程中要停下来把想法告诉我的时候,我却心不在焉的停,每次听完又一遍的提醒他赶紧把数独和数学思维做完。结果一个晚上,大儿子学习最后赶着完成,小儿子索性就将每天要做的数独和数学思维训练都没法完成,以至于小儿子睡前还很难过的地说妈妈今天作业没有完成怎么办?
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昨晚上一个晚上的表现,真的感觉自己就像那个最讨厌的嗡嗡直叫的屎苍蝇。走到哪儿哪里叮咬还喋喋不休的叫个不停。假如我是这两个孩子得多么讨厌这只苍蝇啊?
那么,这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我又为什么会不停地扮演着越来越糟糕的角色呢?想想当年自己学习的时候,父母亲不是从来都不过问自己的学习吗?这样的自己曾经也出现过迷惑,为什么每次晚自习回来,家人们都已经在数九寒冬中进入温暖的被窝了,如果自己不去上学该有多好呀?可是,想到父母亲每天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自己在小时候的艰辛体会就强迫自己再也不要过这样的生活。比如说每年的暑假那段烈日当空还要汗流夹背的收割稻谷、每次抱着一捆捆的稻谷到打谷机旁时全身瘙痒的感受;以及从8、9岁起独立和小伙伴上山挑柴火时的那种抗拒和无奈;还有忘记从何时开始自己就必须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煮饭的那种挣扎,一边听着全家人在温暖被窝里的呼噜声,一边又聆听一大锅米饭翻腾打滚的咕噜声,鼻子里不断飘来依然散发着土地清香的米香味儿,这种感觉就会让自己慢慢的忘记起床的痛苦而渐渐享受在即将到来的美食的流延般的喜悦感,禁不住又吞一口口水,不停搅拌又慢慢等待大米从米芯到裂出小口,开始筛出米饭,留下浓浓的稀饭汤中不停的斟酌所剩饭粒是否够全家人的早餐。同时这时候为了赶时间自己是必须先用吃的,不过这时候因为大家,我就可以乘着大家不知道,用一个小碗夹点酸菜偷偷的拌多些猪油,或者味精之类的,就着还在锅里夹生的从锅底里捞出来的稠稠的稀饭,或者几乎可以说是半干饭的特殊待遇。不过这是偷吃哦,也许就是因为是偷吃的感觉让自己一整天心情特好。
显然,现在孩子和我们这些70后的农村小孩相比较就幸福了不知道多少倍了。但是是否就是这样的幸福感让他根本就没有切身的体会生活的艰辛和劳动的快乐,导致于对待学习总是要打人不停的催促,在催促中也从来就不会自己用心的去寻找学习的快乐呢。还是父母的参与过多,反而没有足够的时空给孩子自由学习的机会了呢?
孩子学习需要的是安静,而不是打扰。大人的焦虑显然已经破坏了孩子的宁静、更不用说专注力了。直到今天我想真正应该改变的是我们大人,孩子其实已经很努力和自觉了,是做作业过程中会有粗心大意、丢三落四的情况,但大人难道就不会吗,而我又为什么非得要求孩子每天都把作业做得完完整整的,还不能有错,一旦出现了粗心错误就开始暴跳如雷。甚至自己就开始丧失信心,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原本以为可以拿到名次的数学,结果才考了78分,那此时此刻我作为他的母亲又究竟做了什么?横眉瞪眼、怒从中生,咬牙切齿的一幅很铁不成钢的样子,你以为孩子愿意这样的。自己尽管知道孩子的基础不扎实才导致这样的结果,但我也不能就一把否认孩子的优秀,甚至种种言行中打击到了孩子的自信心。静观自己这段时间以来的表现。原来一直都我我在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孩子必须做到怎样,而根本就没有从孩子自身的角度去看,他需要什么,他还有哪些优点值得不断加强,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一味的否定和排斥他。天哪今天静下心来看自己才发现我这完全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在他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及时出现,在他痛苦时我冷水相泼,在他脆弱时我一味强迫,在他需要安静时我喋喋不休,在......。
我究竟都怎么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焦虑和暴躁?这背后我究竟是在想要什么?是真心的在帮助孩子成长吗?我这不是在拔苗助长吗?用大人的行为标准和预设的目标来强加到一个小小的孩子身上。我难道就没有考虑过他的世界里究竟是怎样的一幅画,在这幅画里他需要画些什么,他要给每一种事物涂上怎样的五彩缤纷的颜色?我怎么反而成为了他的紧箍咒,稍有不顺就让他生不如死般的尝试痛苦呢?从今天开始我想只有每天每天的检视自己的行为,用一种无为的思想来静观孩子,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给予陪伴和温暖的双手就够了,与其不停的担心他期末学习成绩会怎样,恐惧他学习不好将来的人生会怎样的糟糕,还不如让他好好的活在当下,用心去感受学习给他带去的每一点一滴的感受。让他发自内心的去选择。
我宁愿只是那个静静坐在你一盏灯,等待你慢慢的长大和静静的抽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