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一书,作者罗杰斯通过回忆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经历、成长的体验、人生观的起源出发,阐明了他的专业观点,并提出了将他的观念在教育领域进行的探索和思考。
作者坚信: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资源和能量,只要给与他支持性的环境。其中,真诚、共情、无条件接纳就是实现支持性环境的必备三个要素。在教育中也是如此,教师的重要作用时创造一个接受、真诚和共情的环境,激发学生与生俱来的求知欲。这刚好与我们学校推行的合作学习的课堂密切相关。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提升合作学习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在课堂中践行,只有付诸行动才能落到实处。
(一)科学合理分组,使学生可“合作”
要使小组合作学习有效、高效,必须进行小组建设,进行分组学习,搭建合作平台。研究表明:①如果合作小组内学生的能力有差别,小组内部的讨论会更有效;②小组成员如能力普遍较低,他们无法展开讨论;能力较高学生之间的合作经常也会发生问题;③如果小组中男女学生的数量不平衡,就会影响小组合作的质量。
因此,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三年级定位4人一个小组,形成小组=1名优秀生+2名中等生+1名潜能生的模型。组内异质就是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就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开竞争创造了条件。
(二)优化评价机制,使学生想“合作”
及时评价、反馈、激励表彰,是小组合作得以长期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从小组学习的过程、表现和效果三方面入手,尝试着实施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每组学生的分工、交流、探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加分制奖励,并对每组成员所得分数进行捆绑式统计,做到每天一统计,每周一评比;采取“贴星星”、“发红旗”、“兑换礼品”等奖励方式。
(三)培养合作意识和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必须做好以下几件事:
(1)选出得力的小组长
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2)给小组起一个响亮的名字
让每组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事实证明,只要教师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表现的机会,学生的潜能和智慧必定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如组名有:快乐、探索、无敌、勤奋、扬帆、雄鹰等。如心田组:小小心田,勇往直前。快乐组:我的学习我做主,我学习,我快乐!
(3)明确小组内分工
在合作学习中,实行小组成员必须分工明确,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小组各个成员清楚自己的职责是负责组织合作内容的分工,纪录本组合作中发现的问题和讨论的结果还是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明确的分工,只有明确分工,才能开启高效的合作学习。
(4)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保证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为年龄因素,三年级的学生常常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而顾不上倾听合作者发表的意见。教师应指导学生认真倾听,一是认真听他人表述观点,不插话;二要听清别人说了什么;三是听后做思考,别人哪里说得好,哪里不足,想自己该怎么说。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提示、点拨、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5)教师要适时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学习,领悟之源广开,记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的客体,又是学的主体。合作学习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学生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三年级上册第课《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按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般程序是:
第一步:读课文,解决字音字义问题。
第二步:默读课文,用“——”划出 在哪里并作批注。
第三步:全班交流感受并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四步:总结。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这种传统授课方式表面上看,是比较高效的,但实质上,这个过程,仍然摆脱不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压制。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步骤如下:第一步:课外预习:①通过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的音、形、义问题。②读通课文,不懂的地方作好记录,提出两个问题。
第二步:课堂上反馈,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本课生字音、形、义,侧重讲解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三步:提出自己的疑惑,能让学生当堂解决的,马上解决,学生不能解决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
在上这节课时,有学生提出自己的困惑:白求恩在沉思什么?他为什么称自己不是客人?由此可见,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是具有创造性,而且很接地气,对于丰富白求恩的人物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采用了最常用的四人小组讨论的方式合作解决这个问题,每个人都要认真看书,在文本中找依据,再提炼自己的观点。有些学生认为 有的认为,
这样的思考,这样的解读,正是学生思维活跃性、创造性的体现。现今的课堂,积极性和创新性越来越高,给学生的自由度越来越大。正是这样的课堂,才让学习有了吸引力,让课堂具有生命力,让合作学习具有鲜活的色彩。
经历了非合作学习的课堂向合作学习课堂的转变,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们体会非常深刻。原来的课堂是以老师的讲解居多,几个优秀学生的独角戏,大部分学生能展现自我的机会很少。久而久之,有些学生干脆不举手,不回答,不思考。 合作学习引入课堂后,学生的参与度高,表现欲强烈,常常是全班都在举手,心里盘算着将机会平均分给各个小组,给某个特殊的需要帮助的学生多发几次言,多点鼓励后进生。
以分角色朗读为例。分角色朗读是以往常用的教学方法,跟合作学习相结合,小学生天生爱表演的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往常,一个班只有几个人有机会表演,分成合作小组之后,所有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常常是四个人合演一段对话,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个学生都有更多的机会演泽文本,每个小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心中的那个“哈姆雷特”。
当今教育正经历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过程。通过合作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学生们自主自助、自由思考的学习状态,也正是我们学校所追求的美好课堂,尽管合作学习需要精心的准备,但实际上老师在课堂上讲述的时间减少了,在合作学习中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意见分歧中形成了新的观点,在交流碰撞中形成了新的学习力,让学习不断地往前推进,由一个人的想得真想的深,再到集体的想的远想的趣,学生的能力在无形中不断提升。合作学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