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开展“学习共同体”的实践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其专著《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等华语地区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佐藤学教授认为:“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其理论支撑为知觉优先理论、互为主体理论和公社群性等。他认为,合作学习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依据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与方法有共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学习理念的不同。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主要体现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互动的合作学习方式,这种合作方式需要有领导者带领,容易形成学习的阶层和成员之间的主次。学习共同体更多的是体现协同关系,强调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主动学习,还要互相学习。
二是团队关系的不同。合作学习重视团队合作和同步发展,更加注重成员的分工配合,并为达成问题的解决强调每一个成员在小组之间发挥不同的作用。学习共同体更加关注每个个体在团队中的充分发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同多样的思想碰撞,实现同客体(教材)的新的相遇与对话,思考并产生自己的想法,在自身原有基础上获得个性发展。
三是学习内容的重视程度不同。合作学习由于分工明确,只要有一位强者就能主导,其他成员往往不需要太多的讨论和思考,为完成学习内容做的是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学习共同体将学习活动视为经由对话、沟通的一种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强调“不是学习中的合作关系,而是在文化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佐藤学),因此,学习共同体更多体现为对学习内容的充分理解。
四是竞争性不同。合作学习在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之间体现为完成学习内容的奖励和认可,其目的性和指向性均较为明确。学习共同体强调的是在合作中的互助、互帮、互学、互暖,更多体现为解决问题时成员之间的协作,其目的是以提升每个成员个体学习能力为依归,不以得到教师肯定性评价为目的。
由此可见,实施“学习共同体”,有助于落实并改进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呈现新的“风景”。笔者围绕着这一点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
一、U字型课桌排列――角落里的花朵也有春天
U字型课桌排列完全消除了第一桌与最后一桌之间的距离,学生看到的不再是同伴的后脑勺,而是他们的面容和目光,这就让课堂学习交流有了更强的对象感。中间的通道更利于教师快速抵达到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停留在通道上,也方便教师的倾听,容易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课堂呈现出一种等距离面对面的爱,体现出包容个性差异的平等态度。课桌排列的改变,不只是一种形态的变化,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彰显,一种教育意识形态的转变。
二、两人分组的共同体――不是分工而是协作
佐藤学在日本中小学实施“共同体”教学,一般以四人为单位组成小组,而台湾的林文生教授在迁移实践中改为以两人为单位组织小组。笔者在台湾参观学习后认为,采取两人小组合作,在课堂上更易操作,更有成效。而且,共同体学习不片面强调分组中的异质性。同伴互助小组的“两两”合作,是深度对话的基本单位。在实施的初始阶段,可以组建“强强”“中中”“弱弱”的搭配组合。这样一来,学生在互助形态中有了知音,在互助时营造一种安心的氛围。学生初步具有合作的习惯和一定能力时,就可以调整搭配,可根据学生合作互助能力的大小进行“强中”“强弱”“中弱”的一些混搭。更有利于不同能力层次学生间的带动、互助及互补。实践表明两人合作容易做到轻声细语,情感距离也最近。两人合作,一起交流,同时站起,互相补充,能实现有效对话,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效应。
三、共同的学习安全感――沉默也是一种合理的状态
安全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学习共同体得以真正深入开展的基础与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每一个个体成长的状态。学生只要互动站起来表达就是一种态度,只要表明“同意同伴的观点”就是一种进步,两人只要三言两语抒发己见就是一种追求;而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多鼓励、支持,不急于表达自己的价值判断,这就给予学生安全感,让他们不害怕表达失误。即使学生短暂沉默不语,也要容忍,更要给予适度等待或启迪引导。当我们营造一种无论什么时候学生都能主动向同伴求助的人际关系,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个体差异都得到关注的时候,就形成了学生能够安心学习的氛围,它能使共同体成员间安全、融洽、和谐。
四、安静思考的力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学习共同体既重视两两合作互动,又倡导个人安静思考。因为,安静是一种力量,安静是一种积极的、认真的思维状态,所以,安静是课堂另一道美丽的风景。笔者在课堂上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句话是“请不要让我听见你的声音。”共同体学习需要静的力量,但这里的静不仅是安静,不仅是静悄悄,不是不说话,而是合作中的不互相干扰,培养小组同伴积极认真思考的习惯。此外,同伴的交流也要静悄悄,教师的指导不要声嘶力竭,而要娓娓道来,和风扑面,培养的是一种优雅和从容。这样的静表明学生在思维和倾听,是全身心投入课堂的思考、思维状态。往往随之产生“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效果。在《蝙蝠与雷达》一课中,笔者设计了“新闻发布会”的环节,本是闹,但却是在静中交流、思考以及对文本充分理解基础上的爆发,这时就是“请让我听见你的声音”的时候。
五、合作协同的策略――灵活巧妙的创意实施
1?郾交流碰撞,灵光一现,创意无限。每个学生都是主动学习的独立个体,他们各自多元的想法,是共同体中合作协同的基础和支柱,并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在相互碰撞中完善。充分的协作不仅会使他们在理解中追求创新,甚至在创新中又萌生新奇的创意。如在《编童话,写童话》习作课中,教师创设了让学生思考的情境:当人类发生了地震,可爱的小珍珠来到了动物世界,向动物们募捐。动物们会捐什么呢?而后,让学生安静沉思后,两两悄悄交流,鼓励学生萌生神奇的想象,接着各组向全班交流自己的创意。学生思维活跃,涌现出许多新奇的构思。再经过全班讨论,同学们跳出“捐款救灾”的固有思维,以动物特长代入,捐出创意。如,蜘蛛捐丝线缝合伤口,无痕无痛;大象捐力量,顶起垮塌物,让伤者获救;羚羊捐速度,让灾民跨过、跳过、冲过障碍逃生;穿山甲捐洞穴,让无家可归者避难。还有捐花香、智慧、勇气、快乐等。甚至捐时间让时光倒流,捐叮当猫让时光停滞。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令人惊叹。 2?郾商量讨论,取长补短,达成共识。同伴不同的智慧都有其各自的闪光点,两人的智慧相加是智慧的结晶,这种智慧形成1+1>2的效果。在《小英雄雨来》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在自主认真默读全文的基础上,独立给六个章节分别拟一个小标题,然后,同伴再互相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有一些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把握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用准确的语言拟定小标题有一定的困难,而同伴之间的交流和讨论,起到了取长补短的作用,可以让能力弱的学生原先拿不准、说不清的想法在交流讨论中逐渐明晰,达成共识,并从中受到启迪,有利于他们逐步增强概括表达能力。
3?郾分工协作,和谐共学,不断提升。学习共同体有共同的学习任务,同伴之间既分工,又协作,这种不分主从的协作如交响乐,各种乐器和谐共存,和谐共生,演奏出最美的旋律。如在朗读教学中,模仿歌唱中独唱、对唱、重唱、轮唱等方式,采取你读我听,在倾听中欣赏和发现;同伴在对读、重读、轮读中提高朗读能力,并激发情感,产生良好的效果。学习共同体家的氛围营造,让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善待他人、乐助他人的心。四年级(2)班有一个“星星的孩子”(我们称一些自闭症和智障儿童)叫“沐沐”,她经常游离于课堂学习之外,每次作文课上,同学们开始提笔写作时,她总是苦着脸,难过得快哭了:“我不会写!”每当此时,凡是与她同桌的同伴,总是尽可能地帮助她、鼓励她,甚至念一句让她写一句,那样耐心,那样不厌其烦,哪怕耽误了自己的学习进度,也毫无怨言。沐沐就这样非常开心地写了一段谁也看不懂的“天书”,然后又非常开心地举手,虽然她念的片段全班同学谁也没听懂,但大家依然报以热烈的掌声。善解人意的同学们知道让沐沐体验参与“共学”的乐趣,体验“共学”的成功,远比写出文章更为重要。沐沐同学就是在体验共同学习的快乐中找回自信,找回在课堂的那份被认可的存在感,并逐步在部分成功体验积累中有所提升。同伴互助学习,让性格内向、缺乏自信、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回到课堂,回到班级,他们体验同伴的帮助,融入快乐与挑战成功的自信,而这样的内在驱动又带动他们真正开始有意义的学习。
4?郾独立思考,相互分享,一体两面。学习共同体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求在完成学习单后,相互交流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这是一体两面的学习策略。之所以提倡独立思考,主要是避免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的同伴之间的依赖思想和惰性思维,因为那样会削弱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与能力;另一方面,强调以独立思考为前提,有利于学生各自形成独特的想法和主张,有利于激活发散思维,萌生各种创意,从而提升合作分享、交流讨论的水平。而相互分享则有利于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启迪,相互评价,相互补充,逐步形成共识,进而培养学生批判、甄别、学习、借鉴的良好思维品质。
总而言之,学习共同体源于合作学习,却优于合作学习,是合作学习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学环节简约而不简单,教学过程随意而不随便,教学内容粗放而不粗糙,教学结果提高而不拔高。这需要教师放弃传统教学中追求自我完美表现的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学会在学习共同体学习过程中,下达互助合作任务,给予学生自主的学习时间和充足的共同体交流时间,有效引导学生养成主动交流协作、安静讨论互动的良好习惯,并善于从细节入手,营造安全的交流学习氛围,培养学生间的协同合作学习能力,在互暖、互力、互助中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