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俊仁是陶家村里唯一出来的一位大学生,后来又经过努力考取了公务员在县里当了干部。小伙子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每次从县城回老家时,他都特别感动。村子里的人知道他回来了,都热情地给他打招呼。很多乡亲们都把陶俊仁刻苦学习,功成名就的事迹讲给自己的孩子听。在他们眼里,陶俊仁已经非常了不起了。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了这贫困的山村,又通过拼搏奋斗在县里当了官。
陶俊仁心想,自己成功了,一定要尽他所能帮助乡亲们。
怎么帮呢?后来在他父亲的建议下。陶俊仁开始规划着在村子里找几个可塑之才,看能不能帮他们提升一下学习的能力。
堂叔的儿子小艺是个好孩子,就是家庭条件不好。按辈分是陶俊仁的堂侄子。父亲对陶俊仁说,帮谁不是帮,先把自家的亲戚带起来。
小艺这孩子遗传他爸的基因,人老实又实在,老一辈人的观念,孩子如果不是上学的料,就会尽早给他找个事干。小艺初二的时候,因为在学校和同学闹了矛盾,怎么劝他都不想再上学了,后来就在家抱着一部手机玩游戏,刷视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一年之后,小艺跟着同村的人去了南方打工,几年下来,虽然攒了一些钱,但这也不是长久之计。小艺的爸妈总想让他学点手艺,小艺刚开始不愿意,后来想通了,却在学什么项目上犯了难。
小艺他爸妈想让他学汽车维修,小艺不想去,嫌这项工作又脏又累。机床操作,需要懂电脑技术,小艺又犯了难。一家人商量来商量去,最终竟没有拿定主意。小艺一气之下又去了南方打工。
陶俊仁心想,父亲说得确实有道理。全村的人帮谁都是帮,与其帮助别人还不如先帮自家的亲戚。最起码帮了亲戚,他们生活好了,一定会感谢他的。
陶俊仁和堂哥通了电话,问侄子到底有什么想法?
堂哥说,他能有什么想法?还不是过一天算一天,一没知识二没手艺,就这样在外打工吧,再过几年给他娶个媳妇,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陶俊仁含蓄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想看看堂哥是什么态度?堂哥像看到了救星一样,连忙说道,这太好了,你要肯帮他,小艺日后肯定能飞黄腾达,起码将来能过上好日子。
陶俊仁只是打了几通电话的事,便把小艺的事情安排好了。先去学技术然后自己开店。
陶俊仁把小艺安排在县城最有名的胡辣汤店内跟着老板学手艺。他偶尔也会去光临这家胡辣汤。老板更是不敢怠慢,手把手的把毕生的手艺传授给小艺。
一年之后,小艺已经全部掌握了店内的所有技术。蒸包子,熬胡辣汤,熬米粥等等。陶俊仁又帮助小艺把店面开起来,小艺的胡辣汤生意逐渐走上正规,生意日渐红火。
就是靠着这家胡辣汤店,小艺不但在城里买房安了家,还找了个漂亮的媳妇,可以说是人生的赢家。
没有几年的功夫,小艺就赚的盆满钵满,又置办了一套房产买了一辆豪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以这么说,小艺现在已经过上了人上人的生活。
谁也没想到,小艺对待自己恩人陶俊仁的态度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
小艺非常讨厌逢年过节要去陶俊仁家,这是他父亲安排他的,父亲告诉他咱们富了不能忘了咱们的恩人。小艺却觉得自己能有今天全是他努力奋斗的结果。陶俊仁只是从中穿线搭桥而已。
小艺去陶俊仁家走亲戚,他总觉得有些别扭,后来他们之间的来往就断了。
几年之后,陶俊仁的官越做越大。小艺的生意也遇到了困难。
一个小孩在他那里喝胡辣汤,不小心把汤里面的一个小铁丝咽到了肚里,小孩后来做了手术,家人不愿意,最后这事又闹到了法院。从此之后,小艺的胡辣汤生意就受到了影响,生意一落千丈。
小艺和他的父亲再次找到陶俊仁的时候,陶俊仁借口忙,连面都没给他们见。
陶俊仁心想,这种人帮一次就够了,他不可能再帮他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