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一百七十六):机关算尽太聪明。
从清朝的军机大臣、东北总督,到北洋时代的相国和大总统,徐世昌在各个阵营之间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称得上是算无遗策。可是当他登上了北洋大总统之位后,却搞得焦头烂额,最终声名扫地,只得落寞辞职。徐世昌很有才能,并且洞明时势,知晓进退。他举人出身,在翰林院一呆就是十年,见惯了宦海的沉浮,也看透了庙堂的机关。所以他到袁世凯手下的第一天就能帮袁世凯解决了被弹劾的麻烦,又在之后编练新军的过程中大展身手,成了北洋集团名副其实的二号人物,以至于后来叱咤群雄的“龙虎狗”也只能算他的晚辈,得称一声“徐相国”。
作为袁世凯的朋友与合作者,徐世昌运筹帷幄,襄助袁世凯。甲午战败,朝野上下一片变法的呼声,戊戌变法刚刚开展,袁世凯、徐世昌也是其倡导者。可随着支持变法的光绪在和慈禧的交锋中败下阵来,变法维新者只怕连自身都难保全,更别谈富国强兵了。维新派把希望全部压在了掌握军权的袁世凯身上,希望袁世凯对慈禧反戈一击。袁世凯当时很犹豫,迟迟难下决心。久居朝堂的徐世昌却深谙其中关键,光绪名义上是一国之主,然而主政的时间却短,根基浅薄,而慈禧太后把持朝堂两代,名臣将帅,几乎都是她的心腹。事已至此,大局已定,与其帮助光绪招来灾祸,不如投靠慈禧。在他的劝说下,袁世凯当即醒悟过来,向慈禧的心腹荣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躲过了一场宦海风雨。
不过,袁世凯也由此颇获恶名,却鲜有人注意到徐世昌在其中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水晶狐狸”的称号对徐世昌来说实在是恰如其分。徐世昌很像东汉末年祸乱长安的贾诩,看得准,算得牢,躲得好。徐世昌和袁世凯相互扶持,各自在官场平步青云。不过比起袁世凯军权在手的煊赫,徐世昌就显得低调得多了。所以清廷猜疑的目光一直在袁世凯身上打转,却从来没放到过徐世昌的身上。等到光绪、慈禧相继离世,袁世凯好不容易才保全性命,得以回老家养老,徐世昌却是稳坐军机大臣之位,加授大学士,总督东北,北洋的权力大半掌握在他的手中。
后来辛亥革命爆发,清廷指挥不动北洋军,只得召袁世凯出山。清廷直到这时仍认为只有徐世昌值得信赖,加封他为太傅太保。可是徐世昌审时度势,已知清朝大势已去,为袁世凯谋划好了逼清帝退位、迫南北议和,助其登上大总统之位的连环计。果然,正如徐世昌所料,清帝逊位,袁世凯执掌中枢。徐世昌却不顾袁世凯的再三挽留,以忧愤时变的名义,以大清忠臣的身份归隐山村。徐世昌倒不是真的看开了权位,只是懂得进退,他还有颗热血的心,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和袁世凯有了三年后出山之约。之后袁世凯多次请徐世昌出山相助,当时对徐世昌的出山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可徐世昌岿然不动,大有“世昌不出,奈苍生何”的意味。
但是刚出山的徐世昌就碰到了袁世凯要称帝的事儿,敏锐地徐世昌自然知道以此时的大势而言,称帝不过是自取败亡,但也看出袁世凯决心已定,当即缄口不言,辞职而去。刚刚到手的相国,徐世昌说扔就扔,不带半点犹豫。他需要的那个恰当的机会终于来了,在段祺瑞和冯国璋因为府院之争相持不下,八面玲珑的徐世昌以其北洋元老的身份得任总统。他一上台,就宣布谋求南北和解,却没曾想他太久没在北洋的中枢,手下无一兵一卒,谁又肯听他的。他当时看别人的形势看得清清楚楚,怎么到自己身上却犯了糊涂。
最终,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焦头烂额、四处奔波谋求和解的徐世昌,却只得到一个个白眼。在徐世昌就任北洋总统的第三个年头,粤、桂、湘、鄂之间征伐不止,他这个大总统有心无力,最终只能落寞地辞职。看着徐世昌的挣扎,总觉得特别可惜,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真正想为国为民出一份力,又恰处在那个位置的人,又是那么聪明,为何最后却落得黯然谢幕的下场。大概是他谋算得太到位了。以徐世昌的精明透彻,在古代当是陈平,贾诩之类的顶尖谋士,可是身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徐世昌却少了一些担当,太过于爱惜自己的羽毛了。戊戌六君子喋血,袁世凯一个人背了。逼迫清帝逊位、挟持南方屈服的“恶名”还是袁世凯的过失,他太八面玲珑了,以至于就任大总统时都要去请示早已逊位不知多久的溥仪。
他怕背上“不忠”之名,借口忧愤时变回乡隐居,等到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后辈已经是权柄在手,他所求的名誉在这些人眼里不具备任何筹码。太憨直的人固然难以胜任,太过精明也是不可。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八面玲珑的徐世昌算无遗策,为人处世力求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可一到担当之时,他总是很及时地躲开了,又怎么能承担得起社稷之重。记得有一句话形容明朝的清官海瑞,说:“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不可充栋梁。”那么用在徐世昌身上则是,先生如水晶狐狸,可以定权策,终难匡社稷。不过,话说回来,在那个风云变化的时代,能顾全自身已是不易,定国安邦又哪里是说得这这般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