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得闲,静坐于偏安一隅的砚人草堂之中,有朋友得来一二,聊些过往,聊些砚台,也聊了半天的《半山听雨》。恰巧今天的雨时断时续,雨水在空气中集结、堕落,有了绵柔的力量,敲打在木屋的屋顶上房檐下,滴滴答答,仿如天在诉说,我在倾听。
空气中浸润着暮春三月的雨气。院中的花木扶苏,翠叶纷披,刚结的葡萄架子爬满了新枝润叶,饱含雨水的叶子微微摇曳,闪闪发光。石砌的围墙边深绿色的青苔上又长出些青润的苔苗,显出春夏之交的气息渐浓。不由让我想起袁枚的旧句来: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抱一轩中的砚石一个个静默不语,待我启盖轻拂,向友一一介绍。灯光正好照着壁上的几个隶意颇浓的书法大字:庐山绿。这是书法家崔廷瑶先生为我手书的一件作品,具有特别的意义,同时边上还有崔先生赠我的另一件作品――竖式的《半山听雨》图,图中以传统的水墨写山水氤氲,悬崖峭壁间数橡茅屋,苍翠中一高士坐于窗前,似在静读,又似静听,天籁万物,尽汇眼底心田,远处,苍茫烟雨处,迷离渺茫,无限空阔,大量的留白处有崔氏隶意行书,书曰: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独自感受这种人与自然的音乐,第一次将心安放在这样的天籁之中,而任由风飘雨吟。由此我想,原来大自然不乏演奏高手,只是鲜有倾听之心。
想来老先生对我也是爱护有加,有机会再邀来山中,一起听一场雨。
外面的雨仍淅沥下着,时断时续,点点滴滴,仿佛为这静默不语的时间划上不同的节律,分出快慢不一的小段,我和朋友一起细细咀嚼着这时间的碎片。
案上细小的砚台静静地躺着,色如墨玉,肤如凝脂,以手抚之,细腻而温润,颇得心悦。
朋友是个画家,笔墨以传统山水见长,书画诗款匀有云林气象。他一一把玩,每块砚石都是唯一,让他不时发出感慨。看得出来,这是难得一见的惜物之心。我不由想起艺术大家白明先生的话语来:这惜物之心只有在安静体会的时候才会生发出来。
朋友的双眼与双手都停留在一款《暮云成雪》的砚石上端抚良久。仍不足瘾,直接搬过砚石,置于茶台,我们开始边喝茶品砚,边听雨聊天。
茶是清明前一个佛友送来的"狗牯脑"新绿,泡水的壶则是不久前南京画家周锡宁先生送来的紫砂提梁壶,加之景德镇大师手工製杯,白鹿书院里新汲的山泉水,杯盏茶气之间,一些完全不相关的事物今天却在此杂然相聚,而且是唯一的相聚,包括人和砚在内,实在是难得一遇。惜物之心常有,惜缘之心常有乎,安可得乎?白明先生说:如果没有安静,没有放下自我,那种体会是不会出现的。
彼时,一个平时为我录制音频节目的老师发来短信,强调最近工作太忙,录音工作一直在延时,请我耐心等待。我读信后,微微一笑,回信道:
不用急,慢慢来。就像眼前的日子,平和的过。我现在也是这样,自在安详地坐在抱一轩的木屋里听着春雨滴答,看院里木花葳蕤,一边喝茶,一边写着文字,如果有兴致的话,还动笔写写书法,画画梅花。最近我的梅花也许有点长进,每一枝花蕾,都是那样墨气淋漓,很符合此时此刻我的心境。你不用急,慢慢来,等你想说的时候,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就带有你的心声气息,我愿意听到这样的声音。
朋友似乎受到了某种鼓励,或某种安慰,表示给她时间,她会做的最好。最后我回信说:
我今天难得坐下来,喝一杯茶。前些日子去了一趟云南,走了几处景点,刚静下来,听一场雨,收到你的信息,就像我的院子收到这暮春三月的细雨一样,有一番温润自在的感觉。
春雨还在继续下着,送走朋友后,我也继续铺纸展毫,细写梅花,并题之曰:一生知已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别有闲情逸韵在,水窗烟月影横斜。彭玉麟句。樵写。在另一空白处题为:写梅念友。爱和又记。写毕,张之于壁,反复观之,似有所悟,拍照寄友,友回信说:愿将梅花伴平生。
等我再次坐下来时,前茶已凉,温同庭雨,我轻啜一小口,眼睛移过门口那幅久悬不辍的旧联:端居观众妙,静坐引天和,横批,格石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