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记得以前读过一个故事,有个女人嫁给了一个丈夫,丈夫家暴。第二次,说什么也不找家暴男,找了一个老实巴交心善的男人,但是好景不长。过了几年,又变成了家暴男。
这个女人的爸爸就是家暴男,第一次呢,可能是她把亲密关系想成了和他爸爸一个模式,在她的无意识中就会找和他爸爸一样的老公。第二次,她吸取教训,但是为什么也好景不长呢?因为她长期扮演受害者的角色,给对方这样的心理暗示。
第一次,可能对他老公说,你打呀,打我呀。她老公不理,也没出手。第二次,她觉得你也不敢打我,就变本加厉,看你那样吧。让你打我你敢打吗?第三次,第四次,也许她老公就真上手了。
她如何能摆脱这种想要被人迫害的情绪呢?
当痛苦坏情绪来的时候,要给自己暗示。“我在寻求被虐待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纳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想法,接受后,慢慢放下。时时提醒自己,不逃避自己的情绪,接纳它,并且善待它。
2.
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需要做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学会共情。比如孩子可能爱吃糖,要在吃饭前吃糖,哭闹,家长该怎么办呢?
第一,不是骂孩子,也不是教育孩子,孩子也不听啊。而是上去抱抱孩子,然后和孩子说,“妈妈知道你想吃糖,那个糖真的很好吃,妈妈也爱吃糖,一会儿吃完饭,妈妈和你一起吃。”孩子知道你理解他的情绪。
如果孩子继续哭闹,你可以说,我知道你吃不到糖好伤心呀,我可以让你摸摸它,和它拉个勾勾,说好吃完饭再吃它好不好。“教孩子表达出情绪,然后接受它。
情绪是一种能量,会来也会走。所以,大人不要去干涉,要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情绪。如果你用转移的方法来教孩子避开情绪的话,长大后他就会逃避情绪,什么酗酒,抽烟,吸毒,工作狂。可怕着呢。如果压抑孩子的情绪,会让大人孩子关系紧张,还容易养成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