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带来快乐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半小时到一小时,躺或者坐在那里,就能读完一个人一生的知识总结,那些书写的美好和成熟,都有可能进入到你的生命里面。还有比这更美好的事情?
但随着时间发展,会发现随意读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目的,从身边的人来观察,也很难说产生了较好影响。
价值在于源头。前段时间搬家,有大量的书籍处理,可以直接抛弃,总感觉浪费字纸实在可惜。
在网上选择了“漫游鲸”,一个二手书处理网站。准备寄出处理书籍时候,发现大量书籍没有市场,比如教辅、励志、语言学习类的书籍,不具有接收价值。由此想到自己所读的书大部分也是没有价值的,徒然消耗时间精力,没有产生相应效益。无论成长慰藉,还是能力提升。算起来,绝大多数是消遣,是种伪勤奋的习惯产物。
古典说,找到知识源头,极其功利地读书、萃取知识晶体,才是提高认知效率的核心方式。读源头的书太少,读二三四手书太多,反而影响了读书效果。
提升认知效益。无事乱翻书,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是大多数读书人的毛病,认定这样让其有广阔知识面,实际上易养成轻浮作风,让思考变得肤浅,认知表象化。
袁枚说:“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罗尔夫·多贝里说:“我们读书的方式是错的,我们选择的太过宽泛,而我们阅读的则不投彻底,任凭自己的专注力四处游荡。专注力好像是一只朝我们跑来的小狗,我们只是随意地将它打发走,却没有让它去追逐那些珍贵的猎物。”
幸福取决于人的专注力。放弃将幸福固定在最美好的事物之上,注意力为那些新奇、夸张、自以为是的东西占据,并因此疲惫不堪。这是得不偿失的事情,人的灵魂不需要困扰,需要的是滋养通透。
重量而不重数。源头的知识,需要反复咀嚼,才能得到要义。浮光掠影企图找到关键,画一两张思维导图就以为找到表述重心,未免低估写书者的能力水平。
佛陀、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他们改变了理念的世界。他们有一个特点,就是都没有用文字书写,而是坚持让学生聚集在自己的身边,通过面对面的对话来教导学生。这样一致的行为,仿佛是质疑书写的使用,也让人进而怀疑阅读达到的效果。
古人说:读“半部论语治理天下”,这种读“半部”应该是背诵加阐述。真正将其消化吸收,从不同角度对比分析从而受益。
一本书读两三遍,如一首乐曲听两三遍一样。有人说,书读两遍,效果翻十倍。
构建知识体系。对大多数读书人来说,战略性选择就是决定在那个领域深入专研。当然,也有如彼得.德鲁克这样的精英,他三年就关注一个领域,进行深度学习。
他评价自己的工作:“写作是我的职业,咨询是我的实验室。”
但对于大多数人,实际上没有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所谓专家,大多也只是达到一定水准而已,距离地域行业领域的佼佼者,往往还差距甚多。
按照古典的说法,对大多数人需要明确自己的问题导向,努力联机思考,形成自己的晶体,最后将知识变成价值。
解决人生问题。其实,这还是一种功利的读书方法。
但是,即便是不功利的读书,也应该多关注一些经典,找到自己真正企图明白的问题,否则你会陷入到无穷无尽的陷阱之中去,而这些问题都不能将你导向正确的人生路径。
还是古人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能够让人豁然开朗的书确实是太少了,更多的是拾人牙慧,重复咀嚼。
假如你有让人豁然开朗的书,一定要记得推荐哦!
罗夫·多贝里说:“40岁以后的人生,对于低级读物而言,实在是太短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