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以前的哈奇一样,是一个“月光族”,你是否会因为自己存不下钱感到困扰。
如果是,那这篇文章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01
▼
拒绝冲动消费
我曾经是一个严重的冲动消费患者,这也导致我在工作的前几年几乎没有存款。
心里很清楚自己该存点钱了,但总是克制不住冲动消费的欲望。
长此以往,钱没有存下来,家里却堆了一堆用不着的东西。
比如只穿过一两次的衣服、铺满灰尘的健身器材、骑过两次的山地自行车等等。
这些都是冲动消费的痕迹。
那我是怎么改掉冲动消费这个习惯的呢?
得益于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文章中作者把人们的消费需求分为三个等级:必要、需要、想要
必要:指生活必须品,比如一日三餐、住房、通讯等的花费。
需要:指可以提高生活品质,但没有也不会有太大影响的东西,比如贵一点的水果、偶尔看一次的电影、以及朋友聚餐等的花费。
想要: 指单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虚荣心产生的花费,比如上面我买的那些。
我们需要做的是,在消费之前先问自己,这是必要、需要、还是想要。
如果是必要,没什么可说的,该花还得花。
如果是需要,那你可以评估一下,这个东西给你带来的效用是否值这个价,它的价格是否在自己能力范围以内。
比如偶尔去看个电影,可以有效的缓解自己工作的压力,还能增强自己和伴侣或者朋友的感情,而且电影票也不贵,那我觉得这个钱该花。
反之,像我一个同事,花高价买了一台高配电脑,说是为了学习,结果天天用来玩游戏,那他这个钱就完全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我认为这钱就是不该花的。
如果是想要,给自己一段时间的冷静期,期间不停的问自己“这个东西不买会死吗?”。
冷近期过后,如果还是实在想买,那也不要直接买,把它设置成一个奖品,然后给自己一个目标,比如坚持运动多少天、读完一本书之类的。
等自己完成这个目标之后,把它作为奖励送给自己。
这样不仅能让自己冷静下来,还能推动自己做一些积极的事。
根据我的经验,当你完成一个积极的目标之后,你大概率不会想要那个会让自己堕落的东西了。
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有效的防止我们冲动消费啦。
02
▼
杀死“拿铁因子”
“拿铁因子”是由作家兼顾问大卫•巴赫首先提出的,源于一个故事:一对夫妻,每天早上必定要喝一杯拿铁咖啡,看似很小的花费,30年来花费竟高达七十万元。
简单的说,“拿铁因子”就是那些每天看似花费不多,但长期下来会花掉我们一大笔钱的东西。
那么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那“拿铁因子”呢?
首先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就是烟,我很多朋友都抽烟,他们平均每天会抽掉一包烟,按每包烟20元算(这应该是比较便宜的了),一个月就是600元,一年就抽掉7200元。
然后就是奶茶,我一个同事特别爱喝奶茶,每天喝一杯,一杯按15元,一个月450元,一年又是6000块钱没了。
还有就是一些打折商品,我认识的一个女生,就喜欢在网上淘便宜的东西,尤其喜欢打折的衣服,关键每次买来穿不了几次就不穿了,每个月最少花800在上面,一年又是小一万没了。
还有一些不容易发现的,比如一些无用的社交,甚至不必要的打车费都可以是“拿铁因子”,只要频率稍微高一点,长期下来就能花掉我们不少钱。
知道什么是“拿铁因子”了,现在让我们看看怎么消灭它。
我推荐的办法是记账,通过记账这种方式,认清我们真实的支出配比。
你需要做的就是,找一款适合自己的记账APP,然后开始记账。
我给大家就推荐两款我用过的APP,鲨鱼记账和随手记,功能都大同小异,大家根据自己喜好选择就可以了。
鲨鱼记账 随手记
当然,账不是记完就不管了,每个月月底的时候,你得拿出账单明细进行分析,哪些花费是超出自己预期的,哪些花费是可以避免的,哪些是可以缩减的。
分析完后,要有意识的调整下个月的支出配比,然后养成习惯。
这样就可以避免“拿铁因子”掏空我们的钱包啦。
03
▼
学会强制储蓄
“月光族”的储蓄公式是这样的:储蓄=收入-支出
意思是拿到工资后,先消费,然后把剩下的钱存起来。这样是不对的,这样做的结果是,最后几乎没有剩下的,有时甚至还会花超了。
正确的储蓄公式应该是这样的:支出=收入-储蓄
意思是拿到工资后,先强制储蓄一部分,剩下的再用来消费。在《富爸爸穷爸爸》里面,这叫先支付给自己,储蓄就是支付给为未来的自己。
这里你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用来储蓄的账户,如果你知道怎么定投基金,那么通过定投指数基金来进行强制储蓄,是极好的。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定投基金,那你可以关注我,我后面会教大家,现在你可以把银行卡或者余额宝作为你的强制储蓄账户。
对于收入不高的小伙伴,建议一开始每个月拿出至少10%的收入储蓄起来,因为一般来说,拿出10%并不会降低大家的生活品质。
当然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多存一点或者少存一点。可能你会获得一些额外的收入,比如奖金,建议全部储蓄起来。
我们一般称这个账户为自己的“鹅”,以后会为自己下金蛋的“鹅”。需要注意是,如非特殊情况,千万不要杀死自己的"鹅“,或者让自己的”鹅“便变瘦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