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腊月初的时候,七十多岁的母亲就会生出许多的乡愁。这个时候,母亲一改往日出门闲逛的习惯,呆呆地坐在窗前,嘴里念叨着家乡的亲戚,手里攥着村亲曾经给的衣物。
我知道,年关已近,母亲又在催我们回乡了。
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腊月回乡就成了我们家的家规。或许是父亲离开的那一年,又或许是母亲感觉自己年老了的那一天。
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办事还是乡里乡亲,靠谱,实在。
母亲嘴里的办事,通常是指人年老离开后,与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仪式,也就是所谓的白事业。
叶落总要归根,这是母亲的心愿,也是当地的风俗。
在母亲心里,年前年后和乡亲们走动走动,将来某一天离开的时候就好意思劳烦他们了。她对我们说,我这是为你们好,给你们办事打基础,至于我,眼睛一闭,还知道个啥!
为了不勾起老母亲的伤心,我们总会在她没有入戏太深的时候早早就备好了礼物请好假,高高兴兴地回乡探亲。
当然,这一趟,务必得把老母亲带上。她要亲自见一见家乡的亲人们,和他们盘腿坐在炕上聊聊家常,说一说这一年里发生的新鲜不新鲜的事情。
用她的话说,不走这一趟,她就不能踏实过好年。
1家乡的年重要的是一家团圆
我的家乡是吕梁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一个村子也就百十来户人家。随着少男少女去乡里上学、青年男女去城里打工,留在村里的人也就寥寥无几了。
但年的习俗却依然很浓。
外出求学的、打工的、在外娶妻生子的、嫁出去的,在年根将近的时候,都会陆陆续续回到村里,带着各种各样的食物,以及给父辈们购置的衣物,准备回乡过团圆年。
因此,腊月的家乡,异常的热闹,各家各户变着花样比赛一年里的成就:儿子领回来花媳妇了,姑娘带回帅小伙了,已成家的领着小屁孩了,东家儿子买了新车了,西家姑娘升职了……
也有默默无闻的,大家会以善意的眼神去接纳他们的归来:再亲亲不过父老乡亲,再暖暖不过家乡的热炕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于是,在城里人按部就班等待春节放七天长假的忙碌中,我们的家乡,家家户户早已经杀猪宰羊、除尘扫墙、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了。
过年的气息,城里永远没有村里浓厚。
2 压岁钱,依然是家乡过年的重要环节
母亲挑这个节点回去,保不准就会见到那些常年在外地的晚辈们,看着一张张熟悉而又陌生的笑脸,她一般都神仙一样地知道这是谁家的晚辈。
在晚辈们讪讪的回应中,母亲总会自豪地说:上次见你的时候,你还是个毛头小子,如今一转眼就成孩儿爸爸了,时间真是飞一般过啊!
然后拿出早已备好的崭新的钞票,硬要塞给旁边的小孩。“这是太姥姥给的压岁钱,拿着会长命百岁的”!小孩用犹疑的眼神看着他的爸爸,在爸爸的示意中接过钞票,羞答答地低语:“谢谢太姥姥。”
这时候的母亲,仿佛完成了一个心愿,笑呵呵地走向另一户人家。
在母亲的唠叨中,她最怀念的是家乡过年时候的压岁钱。
那时候经济水平不高,但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蒸足够多的花馍给来拜年的孩子们。也有人家给孩子们准备了压岁钱,一毛两毛,到一块两块,到十块百块,钱的数量在增多,但领压岁钱的人数却在减少。
当年成群结队挨门挨户讨花馍、压岁钱的孩子们都已经人到中年了,但那种新年获得全村人祝福的喜悦的感觉依然让人很留恋。
如今,许多回乡的孩子,接受了城市文化的熏陶,不再挨门挨户去讨压岁钱了。但老一辈的人还是习惯性地备好压岁钱,即使在村里的某一角落碰到,也会塞给孩子们。
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他们尽到了长辈的作用,因为他们坚信,压岁钱一定会保佑孩子们健康长寿幸福安康。
3 家家户户之间千丝万缕的亲戚关系
因为村子里的人比较少,家家户户基本都很熟络,不是沾亲就是带故的,几乎出门碰到人都有相应的称呼,“爷爷奶奶,姨姨姑姑,大伯大叔,妗子婶子,哥哥姐姐”,除了同龄的人,几乎没有称呼名字的。
刚开始我们家的媳妇女婿很奇怪,怎么一个村子里都是你家的亲戚?你们是近亲结婚吗?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现在早已熟悉了每一个人和我们之间的亲戚关系,反而会为这样纯粹的情感感到骄傲,城市人之间,很难有这样纯朴的关系了。
即使没有血缘关系,远亲不如近邻的观念却左右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于是,就会出现全村人都是亲戚的现象。
彼此之间的关照与互助,已经分不清亲属关系谁近谁远了。用乡亲们的话说,就是“亲戚越走动越亲”。
想必,这也是母亲心里认定的常理。
每次我们回乡,都会载着满满一后备箱的礼物,表姨喜欢的蛋糕,堂叔喜欢的白酒,姑奶奶喜欢的馅儿饼,婶子喜欢的花棉衣,邻居爷爷喜欢的软柿子,还有许许多多五颜六色的花联,花式多样的鞭炮……
回乡的时间一天是根本不够分配的,因为老母亲几乎家家户户都想去拜访。
4 母亲的青春印记
看着七十多岁的老母亲和她八十多岁的老姐妹盘腿坐在土炕上,你帮我擦擦眼角的泪水,我帮你整整衣服的角摆,千年的往事,万年的黄历,在她们嘴里既有无限回味的乐趣,又有着往事不堪回首的悲伤。
那种岁月的痕迹,那种亲情的流露,那种对过往的留恋,那种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认可,使一旁的我根本不忍心催促时间的紧迫,原来生活如此美好!
我曾打趣过母亲:如果不是父亲打拼出一个不错的天地,把您带出小山村,您现在也是一个盘腿坐在土炕上的老太太。您得感念我父亲的辛苦。
母亲却会略带遗憾地说:也许不去大城市,没有那样辛苦的打拼,你们的父亲现在还健在了。
原来,母亲回乡,并不仅仅是探望乡里的亲戚,更多的是想要回忆她和父亲曾经年轻时候的岁月,那里有他们相亲相爱过日子的痕迹。就像我们在一个又一个的同学聚会里找寻青春的印记一般。
母亲也有她想要找寻的青春印记啊!
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汗水,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艰辛,那些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那些去很远的溪水边挑水吃的日子,那些在地里劳作挣工分的年代印记,都遗落在母亲记忆的长河里。
留在她记忆深处的是黑黝黝皮肤下精神抖擞的干劲,是左手一把锄头右手一筐野菜、雄赳赳气昂昂的英姿,是看着炕头上齐刷刷一排小脑袋时内心的喜悦,是蓝天白云下负离子充足的天然氧吧,是邻里之间嘘寒问暖、互助互敬的礼尚往来,是一出家门碰到的一张张热情真挚的笑脸……
5 返回时沉甸甸的爱
回乡的时间过得飞快。回乡的饭菜也是应接不暇。
东家的筷子还没放下,西家已经备好了又一桌酒席。老母亲嘴里说着客气的话语,双脚却挪向另一家去。
我们乐颠颠地跟在母亲身后,品尝到了所有家乡的特色菜肴。
我们暗自感叹,再出名的农家乐,也远远不如家乡的农家菜让人欢乐。因为那里面有熟悉的味道,还有浓浓的情意。
回乡的时候满满一车,满以为返回的时候会轻松很多。
但事实上,返回的时候有时会更沉甸甸。
姨姨给的一堆堆南瓜,面大、香甜;表叔给的新收的黄豆,饱满、圆润;堂哥给的莜面,细腻、精到;婶子给的玉米,橙黄、鲜嫩;表姑新煮的麻花、油面儿,酥脆、可口;还有各式各样农家丰收的土豆以及各种瓜果蔬菜,无公害、好存放……
老母亲看着载回来的各种特产,记忆力超赞地会分清哪种是谁给的,并给我们讲述,曾经的他就是种瓜能手,或是丰收大户,接着就会念叨好一阵子。
6 回忆满满的年味儿
接下来的日子,母亲就会踏踏实实地准备城里过年需要的年货,张罗着家政除尘扫墙,像村里人一样把房屋打扫干净,把年货准备齐全,准备迎接新年。
新年那天,母亲总会把从老家带回的麻花油面儿摆到餐桌最显眼的地方,给来拜年的城市孩子介绍:这是我们家乡最有特色的年的气息!
接着,会不管不顾地介绍麻花油面儿的制作过程,怎样搓揉,怎样DIY成各种花式,怎样在油锅里翻滚煎炸,刚出锅时的味道,存放后的味道……
本是繁琐的烹饪过程,在母亲的讲述中却趣味横生。
母亲总会意犹未尽地给孩子们讲述村里过年时候贴春联的情景:只要是有门的地方,都会贴上春联。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狗窝,也会贴上“大狗虎虎生威,小狗旺旺旺”,鸡窝上则会贴上“鸡肥蛋大”,水管处会有“细水长流”的春联。
至于牛圈、粮仓、草垛、石磨、油坊等处,也会有相应的春联。
春联上的话语,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吧!
而在堆旺火的过程中,穿插发生的一些柴火不够去别人家明取豪夺的故事,在母亲的讲述中便成了增进左邻右舍情意的趣事。
当城里人静悄悄地守着电视机,看着春晚节目的时候,村里的家家户户却在院子里点烟花、放鞭炮、唱歌、嬉戏,或是围着大大的桌子,你擀皮我包馅,准备丰盛的年夜饭。
于是,那些城市孩子的眼神里,便满满都是对我家乡浓浓的年的气息的无限向往。
而在我们心里,只要母亲在,年的气息就在。
文章首发于公众号作家前线一刊
作者简介:胡杨,天蝎座女子。喜欢以小资的情调、温婉的文字描绘各种生活的画面。个人微信公众号:紫罗兰的春夏秋冬(SXhuyang521)。敬请关注,更多生活情趣期待与您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