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半个月时间,在北京上海这些一线城市,先后发生幼儿园儿童伤害案件,而且一件比一件触目惊心,一件比一件令人发指。
大家都还在为上海芥末事件愤愤不平,捶胸顿足说“善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的时候,京城的几种颜色让全国上下痛心疾首,世界顿时只剩下一种颜色——黑色。
就在大家的愤怒和心痛刚刚开始在朋友圈奔走相告,突然,Stop,停电了。
所有关于三种颜色的文章几乎全部被封帖(除官方)。顿时,大家的焦虑马上从对孩子安全的担忧转移到对社会公信力的担忧。
2
京城三种颜色传出涉嫌儿童性伤害,大家开始意识到要重视性教育,并且连外国的预防方法也开始在朋友圈传播。而似乎大家对性教育的认知,仅限于教会孩子哪个部位不能被人看不能被人摸以及如何预防被侵害。
真正的性教育是怎样的?在我的印象中,性教育是从教会孩子对男女性别的认知和区分,到让孩子知道,生命通过性而诞生,而性,代表爱和责任。通过性健康教育,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学会敬畏生命。
三种颜色事件真的是孩子们缺少性教育吗?
如果说是缺少性教育,那么,就是事件中涉嫌施虐和加害的老师和“医生叔叔”“医生爷爷”缺少性教育,他们连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和尊重都没有。这样的人,是怎么跻身进教育行业的?
3
频频浮现的儿童伤害事件的背后意味着什么?这些伤害事件呈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真相?
如果有时光机,回到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甚至更早前,回到这些施虐施暴的老师、“医生叔叔”“医生爷爷”三岁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
五六个孩童在村子的巷子里玩,小花和小明两姐弟并排坐在墙根。
小飞走过来,说:“我指到谁,我就要踢一脚谁。”小飞指了一下小花,接着“嗖”的一脚踢在小花的脸上。
小花回家去告诉妈妈,妈妈带着小花去找小飞的爸爸妈妈论理。
于是,他们吵了起来。
小飞的爸爸妈妈说:“你们小花不去惹他,他怎么会踢她呢?”
小花的妈妈吵不过小飞的爸爸妈妈,一边拉着小花回家一边骂骂咧咧的诅咒他们,诅咒完又开始责骂小花:“你是不是惹他了,不然他怎么会无端端的踢你,他为什么不踢别人就踢你?”
小花委屈的哭着说没有惹他,可妈妈还是带着责怪的语气数落小花:“你明知道他们家一家人都是恶霸的,你为什么还跟他玩,带着弟弟自己玩不就好了吗?”
妈妈哪里知道,五六岁的孩子谁不渴望跟大伙一起玩呢?
小花的委屈憋在心里,既没有得到妈妈的理解和信任,也没有得到小飞的道歉。
而小飞,因为看到爸爸妈妈都帮着自己,心里无比得意。
下次再踢小花的时候,他甚至威胁小花说:“不许回家告状,反正你告状也没人相信你,我会说是你先打我的。”
小花心里开始认同妈妈对小飞和小飞爸爸妈妈的诅咒,她从妈妈那里承接了作为弱者的怨怼,这些怨怼从此再无机会宣泄和流通。
直到她长大后,成为一个幼儿园老师。
面对三岁的孩子,她作为一个成年人,终于有机会从弱者的位置站到“强者”的位置。当年埋下的怨怼情绪,在这些毫无反抗能力的幼儿面前,总在某一个关键时刻被勾起。
但是,作为老师的身份,不能明目张胆的宣泄。于是,喂芥末、喂药、打针,反正也吃不死你打不死你,但能解恨(让你折腾、让你闹、让你不睡觉、让你不听话),而且还抱着侥幸心理不会被人知道。
在她的生命之初,她没有得到过尊重,她是不会懂得要尊重另一个生命的。
故事虽然纯属虚构,但这也是八十年代的农村经常会发生的事情。
几十年前的农村,这样的小花和小飞很多。加之在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下,被父母纵容包庇的小飞们,长成了今天无法无天、对他人随意侵犯、对生命肆意摧残的“医生叔叔”“医生爷爷”。
4
我们今天看到的只是几十年前的“因”造成的今天的“果”,而这些不幸的孩子恰巧被他们选为“工具”来呈现他们的黑暗和丑陋。
不是受害的孩子缺少安全教育或性教育,是那些几十年前的孩子,由始至终都没有被教育过对他人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他们由始至终都没有被当人来教育过,自然就没法成为一个“人”。
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吧,除了要懂得保护自己,还要懂得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给我们的孩子更多的尊重和爱吧,让他们的尊重和爱因满而溢,流向他人,流向每一个光照到或照不到的地方,流到每一个人的心里,也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为了将来不会再有孩子遭遇这样的不幸,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孩子:
一棵小草的生命跟一个诗人的生命是没有区别的。
要尊重每一个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