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桃花源记》,字词花了很多时间来梳理,抽同学起来回答、复习,真正深入课文,到了第三课时了。
进入第一个环节,找桃花源的美,大家很积极,因为难度不高。很快就把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找齐了。在找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争相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句子。比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一个孩子说这个体现了这里的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体现了人情美。另一个孩子说:“这里除了体现人情美,还可以体现生活美,因为他们生活很富足,才能够有酒有肉,不然他们也拿不出酒肉来招待。”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的还有几个地方,很多孩子都发现了多角度分析。我适时表扬他们:“看来你们已经具备了多角度思维的能力了,遇到问题,多个角度思考,往往会发现不一样的美!”这个环节奠定了孩子们对桃花源“美”的理解。为与后面的现实社会对比打下了基础。
对比环节进行得很顺利,时代背景在这个时候引入,一些战争的诗歌在这个时候帮助孩子们更加形象地理解战争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灾难和苦痛。可是进行到下一个环节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小小插曲。
下一个环节是找出桃花源神秘色彩的体现。有一个地方,孩子们的理解有些脑洞大开。“南阳刘子骥,高尚人士人,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有孩子说:“这个刘子冀去找,结果没找到就死了。说明这个地方很神秘。”其他孩子纷纷附和:“对对对!他肯定是受到了神秘的诅咒。”
我笑了,首先纠正这个孩子的错误:“刘子冀到底去了没有?”有孩子发现了“规往”是计划前往,说明还没有去。我提醒大家做批注,把“规往”的意思画出来。接着开始追问:“既然还没有去,怎么就会受到诅咒呢?那太守派的那些人,都跟着渔人去找了都没有受到诅咒,凭什么刘子冀连去都没去就要被诅咒?”
有孩子喊:“因为他是高尚人士!”说完大家都笑了。
我笑着说:“那这样他比窦娥还冤呐,因为是高尚人士就要被诅咒。陶渊明写这个刘子冀的意图是什么?大家要注意,前面这些人又出现过名字吗?”
孩子们反应过来:“没有!”
我接着深入追问:“对啊,前面没有名字,渔人,有太多渔人了,太守,是哪个太守啊?派了什么人去都没有名字。为什么单单这个刘子冀就有名字,而且还是个高尚人士?”大家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时候下课铃响了,我便把这个问题留给他们课后思考。
其实孩子们的这个回答是我备课的时候并没有预想到的,但是我发现这里也可以生成别样的精彩。其实有的练习册上的题目就有这一道题,答案无非是增加真实感的同时又增添了神秘色彩,暗喻桃花源不存在。我之前备课的时候也没有深究这个问题,我预料学生找到这个地方,就说他神秘而已,没想到他们会说他是被诅咒死的。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陶渊明安排刘子冀这个人物,除了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神秘色彩之外,还表现了他强烈的渴望和巨大的失落。他是多么渴望这样的桃花源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他才花了那么大的笔墨细致地把桃花源的细节刻画得那么真实。这还不够,还要加一个当时真实存在的人物,刘子冀。让人感觉真的有桃花源,真的有一个渔人去过桃花源,无形中让读文章的人升起一种希望:刘子冀都听说过,会不会是真的?如果刘子冀没有病死,他去找会不会真的找到桃花源呢?带着这样的希望,在艰难混乱的生活中憧憬这理想生活。可是,他毕竟病死了,没有找到,最后又:“遂无者问津者。”憧憬的生活再美好,也始终是憧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这是多么巨大的落差。陶渊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失望由此可见一斑了。
有些时候,课堂的插曲,往往是深入思考的契机。以后要多反思这样的插曲,不断提升自己的敏锐度,把握课堂的精彩,加深对文本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