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好几年没见面的同学,这两天来深圳玩,相约见了一面,发现两人变化都不大,我最近一个月比较积极地在锻炼,所以体型和几年前差不多少,他也没什么变化。我们两是大学里玩得很好的朋友,不是一个系。在校期间一起合作参加过一个案例分析大赛,后来就走得比较近。我们聊到工作后的生活习惯,他毕业后在某国有银行(长沙)工作,整体上感觉挺好,他说他业余时间的基本上状态是每天读读书,一周爬一次岳麓山,电影电视现在极少看。
谈到读书,我问他最近在读些什书,他说《易经》等哲学内容,我当时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既佩服也惊讶。工作的原因,接触到很多年龄比较大的人,他们大多是50、60后,我发现他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常常在研究哲学,很多老板甚至把《哲学的基本原理》一书随时带在身上,还有很多的人一直在研究王阳明的心学,并且认为这些东西对他管理企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还听人说,所有学科到最高端都是哲学,而且据说哲学能解决一切问题(这话我现在印证不了,不过,我发现牛人都有一套系统的哲学思想,所以他们在任何领域常常比一般人看得清楚、透彻)。虽然我也偶尔读哲学的书籍,但目前为止,只有罗素的东西,我还觉得有点体会,其它一看就胡思乱想,云里雾里,要见包公。
我试着和他做一个对比,发现自己近两年来,读的书90%以上都是管理学范畴的,而且偏向于具体管理中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知识。那么从一个更大的宏观的层面来讲,他读的书,偏重务虚,我读的书偏重务实,务虚和务实没有好坏之分,而多数人喜欢务实,但是如果你注意关注企业高层领导的做事特点,或者说风格,会发现,务虚显得非常重要。甚至有人说,太务实的东西显不出高端大气上档次,凡是高大上的东西,不一定全都务虚,但必须有不少虚的成分在里面。
后来我一直在想务虚和务实之间的关系。据我对国企的了解,我发现在所有管理人员(包括行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中间,务虚的成分居多,他们能够讲出一大堆的之乎者也,但是他们具体的执行力、动手能力常常不强,我相信绝大多数国企的问题比民企要多得多,虽然他们常常将这归结到体制问题上,但是我想这其中有很多的借口。
依我的理解,哲学是一门智慧学科,而智慧的积累不仅需要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需要经验的积累、年龄的积累,而且需要以务实为基础。我想最常见的哲学思想大概是:一、透过现象看本质;二、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三、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事实上,如果能够结合我们的工作,以这三条哲学理念指导,不断钻研,也是受益终生。但是如果我们(尤其是年轻人)一味地把精力都放到钻研哲学(学者除外)上的话,会让一个人变得很虚,虚就意味着没有了核心。更可怕的是,他可能会变得懒于做实事、做具体的事,而一个年轻人如果不做具体的事,是很难获得有具体能力提升的。
我对哲学的理解本身就非常有限,所以我讲的未必正确。但是我现在比较相信的一点是,年轻的阶段一定要多积累务实的东西、读务实的、解决问题的书,到了一定的年龄,有了一定的阅历后,再多研究一些哲学。同时,如果我们常思考、动脑筋,事实上也会有一些哲学思想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