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院 19环科班 董希思
在成长的路上,你会遇到很多人,可是随着自己长大忽然发现一路上的朋友越来越少,少到单单一只手就可以数清,能陪你到最后的就只有自己,从此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等等,偶尔自己和自己对话。
身边的一个朋友是一个想家的人,当她每次离家去学校,都会独自伤心很多天,心情很低落也很排斥去学校,当时我就跟她说没有什么好伤心的,又不是不回来了就只是经常看不到家人,想他们时可以打个视频通话,然而她却说你不懂的。当时我心里想,我应该庆幸我不懂的离别的苦,还是应该伤心我没有共情力。心里有个声音告诉我,你只不过是经历过太多的离别,早已经习惯了,是啊离别对我来说已经是常态了,小时候父母在我幼小时就已经离开我外出打工了,那时网络还不是很发达,儿时总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可是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不得不一个人承受着思念带来的痛苦,这种痛久而久之就已经让我产生了抗性,哪有什么战无不胜,心比石坚啊,只不过经历过太过生离死别,看过太多爱恨情仇,早就莫不关心了。
之前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哭泣,就只有自己的影子陪自己,眼泪从咸到无味,从醒着哭到第二天枕套湿漉漉,经历过无数黑暗的夜晚,才让自己习惯,或许在别人口中那般轻松说出,可是就只有自己知道那个藏在角落里的秘密,一回想还是有点感触,可是却没有当初那般如此了。之前总觉得作家书中的人物为何总是写得那般栩栩如生,到现在才知道那是作家经历过的,把感情寄托在他们身上,把他们的言语,动作写得如此细致。曾经看过余华的《活着》就觉得自己很压抑,以至于到现在我一直不敢再看一遍了。
在戏台下看着台上的戏角演绎这人生种种,台下的人看着津津有味,殊不知那是我们的过往经历,只是被我们遗忘在某个记忆深处,不愿意再次回想。我有时在想,我可不可以失忆一次,把之前经历过的苦忘却,然而这也只是幻想罢了,我很羡慕那么性格直来直往的,不会把不开心的事记在心里,而是转瞬即逝的人,可是我却做不成这样的人,我试过很多次,我很容易伤感,也只是在人后独自流泪,我想一个外表坚强的人,心里一定都有脆弱的一面吧,只是他们不愿在人前展现出来,看过《峰爆》里面主人公,在国家与个人亲情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如果是我,我一定还会犹豫,徘徊吧。所以我一直很钦佩这些人。
所以一个人一旦住进了我心里,我会很难一时间忘记,我需要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才能治愈自己,把他深藏在一个不怎么在意的角落。等时间慢慢来解决。我一直到朋友叫我时才反应过来,原来是我自己在和自己进行了一场对话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