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一杰---萧何
汉初三杰是指萧何、张良、韩信。
萧何,秦时沛丰人,博学多才、刀笔精熟,对当朝的律令了若指掌,是沛县县令属官的头头(主吏橼),官声甚望。陈胜、吴广起义后,追随刘邦参加反秦义军,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最终消灭项羽建立大汉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终其一生,留下两段流传很广的故事:“萧何月下追韩信”,雅事也;“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未免有被诟病之嫌。完美之人,世所难有,但其一生侍事刘邦,勤勉恭谨,有着杰出的管理能力,又善于识别人才,虽屡遇危境,却也最终平安,为后世子孙积攒下厚厚的福荫,绵延不绝。
一、才能卓著
在萧何做沛县的主吏掾时,因为萧何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善于处理各方关系,口碑好,能力强,就连朝廷派到泗水郡的监督御史也常常和他一起商量事情,后来萧何升为泗水郡的卒史事,工作也是干得风生水起,在郡吏考核中名列第一。泗水郡监督御史有心推荐他到秦朝廷(中央政府)去任职,萧何再三推辞,方才作罢。
沛公率军从武关先于项羽攻入咸阳,接受秦王子婴献降。义军一进入咸阳,皇城的繁华富庶、瑰丽堂皇,晃花了他们的眼睛。诸将争先恐后进入宫殿,面对数不尽的金银珠宝,五色的绫罗绸缎,是能扛多少扛多少。此时的萧何明白治理天下最宝贵的莫过于律令图书,不是财富美女。萧何于是先去丞相御史府搜集秦朝的律令图书,尽皆带回;项羽和诸侯对咸阳则是抢掠屠烧而去。据说阿旁宫的大火烧了几个月,留下遍地残砖瓦砾。沛公能够知道天下的地理形势、险峻要塞、各县户籍人口、强弱之处、百姓疾苦,全赖萧何的远见卓识。
萧何所为,显现出一个深谋远虑,有战略眼光的卓越政治家的不凡才干。
汉王二年及以后,萧何在巴蜀任丞相驻守关中地区,辅佐太子刘盈,制定法令,立社稷、建宗庙、筑宫室、设县邑,强化地方管理,发展经济,各项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萧何为汉军筹备转运粮草,征发关中士卒补充前线的损失,使关中地区成为刘邦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
二、善于识人
(一)认定刘邦是个人物。
刘邦还是一介草民的时候,吃喝玩乐无所不为,也屡屡犯事,萧何多次凭借政府官员的身份保护他。等到刘邦做了泗水郡泗水亭的亭长时(秦朝最低一级的官吏),萧何更是常常帮助辅佐他。就连刘邦押送徭役去咸阳建宫殿,萧何送给刘邦的路费钱也比别人给的多(一般人是三文,萧何给的是五文)。
刘邦的确是个人物,吕公看到刘邦认定他其貌不凡,日后不可估量,尽管老婆哭天喊地地反对,吕公依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
(二)不遗余力向汉王推荐韩信
我们都知道韩信落魄时候能忍受胯下之辱。他先事项梁,后又投靠楚王项羽,“数以策干项羽”,也未获大用,听说汉王刘邦重用人才,再来投靠刘邦,但也仅仅获得管粮草的小官(治粟都尉),一心要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韩信心底暗暗失落,再一次萌生了去意。
萧何在和韩信交谈后,惊为奇才:这是汉王统一天下大业的将才,失去韩信将是汉王不可弥补的损失,无论如何也要为汉王留下这个人。萧何劝说韩信,将会极力向汉王推荐,备说韩信的雄才大略,他一定会得到重用。过了一段时日,韩信依然不见汉王召见自己,他的心彻底凉了。
刘邦大军行至新郑时,诸将逃离者几十人,等不来汉王重用的韩信也就此逃去。萧何听闻,来不及上奏刘邦,快马加鞭疾驰追赶韩信。夜幕降临,明月照上林梢,方寻得韩信单人匹马,踯躅前行,好说歹说为汉王劝回“战必胜,攻必取”的一代战神。萧何功莫大焉!
三、勤于王事,却无意揣摩王心
汉二年,萧何独守关中,筹集粮草,输送兵员,尽心尽力。虽然汉王在和项羽的博弈中,屡屡兵败,将卒失联,但有后方稳固的根据地,刘邦每每逢凶化吉,渡过难关。萧何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深得汉王的信任,汉王把关中地区完全交给了萧何,大小事任由其处置。而这或许成了汉王心中抹之不去的隐忧。
汉三年,汉军与楚军相持在荥、索之间(今河南荥阳西北东南一线)一年多,战事胶着,双方都精疲力尽,任何一方的松懈都可能导致功亏一篑。这期间,刘邦却屡屡派出使者,言丞相为了汉王的大业殚精竭虑,日夜操劳,丞相辛苦了。萧丞相尚不自知,有鲍生对萧何说,大王在前线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亲冒矢石之险,却屡屡派人来表彰丞相,所为何来?恐怕是担心丞相稍有二心,汉王争夺天下的大业满盘皆输了吧!萧何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子孙兄弟中能上战场的全部发往军前效力。刘邦听闻十分高兴,心头的那片浓云重雾随之散去。
西汉成国后,天下依然不太平。汉十一年,陈豨造反,汉王亲自率军平叛,接着韩信反于关中。吕后用了萧何之计,除去韩信。高祖派使者拜萧丞相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又派五百士卒守卫相府安全。
故秦朝的东陵侯召平却对相国说,您就要大祸临头了,开国功臣接连造反,皇帝是怕您也造反啊,所以派兵防着你。您万万不可接受封赏,反而应该把全部的家财拿出来慰劳军前的将士,或许能躲此一劫。相国按照此计去做,皇帝刘邦果然十分高兴。
汉十二年,黥布造反。高皇帝又亲帅大军平叛,期间,刘邦频频派使者询问萧相国在干什么。萧相国做出了自以为最合适的选择:皇帝率军远去平叛,相国理应守好中枢,劝慰勉励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前线,以解皇帝的后顾之忧。
有个宾客劝谏相国说,相国您恐怕要遭受灭族之灾啊!您位高权重无以复加,以前为皇帝镇守关中时深得民心,百姓恨不得为您肝脑涂地。皇上屡屡问您在干些什么,就是担心您在关中振臂一呼,响应者云集,天下从此不姓刘了。相国问保全之计,宾客回说您威望太高,品行如白玉无瑕,您得自污啊!何不多多置办田地,以安圣心。相国照此去做,刘邦果然又十分高兴。
萧何并不是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刘邦平叛黥布回都,关中百姓遮道控告相国,说相国低价强买百姓田宅。相国却回说百姓缺少土地,无以生存,可以把皇帝打猎的御苑分一些给无地的百姓。这可把刘邦气坏了,说周时的贤相都为主人分忧,你却惦记我的御苑,你安的什么心。刘邦一气之下竟把萧何投入监牢,让他好好反省反省。
一生忠心耿耿、从无二心、勉励辅佐汉王的萧何,却屡屡遭受刘邦猜忌、甚至于身陷囹圄的窘境,他却不知道原因何在。他心里只有汉王的天下,却忽略了天意难测。不能说萧何麻木,他从未想过这样的利害关系,从未想过在那样的情形下自己的作为对汉王意味着什么。他只知道勤于王事,却无意揣摩王心。
萧何或许就是这样的人。
老实人实心做事,往往忽略别人的感受,有时会出力不讨好吧。
萧何几次面临险境,正应了那句老话“伴君如伴虎”,任何一个开国皇帝都得依靠众人的辅佐才能打下天下。可得了天下,又恐江山坐不稳,唯恐按下葫芦浮起了瓢,谁人可信?
四、宰相肚里能撑船
萧何和曹参早年都在沛县做官,一起共过事。自从两人跟随刘邦起事,出将入相以后,却渐渐有了嫌隙。汉惠帝二年,萧何病重,年轻的惠帝问相国谁人可以担此大任,惠帝问曹参可以不,萧何竟然激动地不能自已,连说老夫死而无憾,可以闭上眼了。
萧何一生谨慎频遭风险,使他更加勤于王事,做事更低调。以至于韩信谋反,吕后向他问计,自己亲手葬送了曾月夜追回的一代战神。萧何买田置地一定要在偏僻贫瘠之处,连院墙也不建造,为何?他说:“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话耳熟不?清末禁烟名臣林则徐有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清末重臣李鸿章留给后世的财富何止万贯,李家后代过得如何!梁启超去世时只给梁家子孙留下了“遗传和教训”。可他的9位子女却个个成了才,其中还出了三个院士。类似例子多得不胜枚举。
萧何凭着忠诚事主,恭谨勤王,爵位下传六世。至武帝时,皇帝还寻找萧氏后人,恢复其爵位。司马迁评价说“萧相国在秦朝是个舞文弄墨的小吏,庸庸碌碌没有奇绩。等到汉兴,仰仗皇上的余光。......淮阴侯、黥布等都被杀了,而萧何的功勋却光辉灿烂,位冠群臣之首,声名流传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