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 2019级 公费师范生班 李宗泰 QQ:3196766212
《再谈国史分期问题》发表于《当代中国史研究》,作者为朱佳木,江苏南通人,1946年6月生于黑龙江佳木斯。中共党员,历史学学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云与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大学特聘教授、研究生院兼职教授。曾被聘为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项目同行评议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被俄罗斯科学授予历史学荣誉博士及该院远东研究所荣誉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陈云生平与思想。
朱教授长期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从事国史编研工作,在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给国史分期、断限及其划分依据、标准的问题。因此他经过对新中国成立至21世纪初的历史研究,并对已有党史国史书籍的分期作了一番考察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因此发表本文来阐述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朱佳木教授认为在史学领域,分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一个分歧、争论较多的问题。而从事历史研究编撰工作也免不了遇到对历史分期,即给历史断限的问题。要对历史分期、给历史断限,不能不先明确分期、断限的依据和标准。所以希望通过本文介绍一下国史学界对新中国历史的分期方法,例如“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和“八分法”等等,然后阐述自己从宏观历史上对国史问题分期的观点看法以及其变化历程。
本文使用的史料主要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各主要领导人的文集、文选为主,如《毛泽东文集》、《邓小平文选》和《陈云文选》等等,并引用了其中许多原话作为论据的有力支撑。除此之外,作者也引用了许多《人民日报》上的重要篇目,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和《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以中央报刊所反映的时代重要信息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可信性。
而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国史分期问题的探讨阐述,作者首先列举了学界对关于的问题的几种态度,如“四分法”“五分法”“六分法”和“八分法”,并说明自己的观点为新的"五分法”:第一个时期为1949- 1956年,共7年;第二个时期为1956- -1978年,共22年;第三个时期为1978- -1992年,共14年;第四个时期为1992- 2002年,共10年;第五个时期于2003年开始。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及作者对历史认识的逐步深入,作者的观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将第四个时期的下限由2002年推后到2012年,相应地将第五个时期的上限由2003年变为2013年。而在其中,作者首先着重强调将1949—1952年新民主主义时期和1953—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放在一起的原因,即从本质上说这两段时期都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以及向苏联学习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是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特点。随后作者又解释了为什么把1966—1976年“文革”十年、1977—1978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同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放在一起,主要原因是文革十年中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并在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虽然这是一种不太成功甚至是失败的探索,但也依然属于社会主义探索路程的一部分。由于三个时期有着共同特征,所以将其归为一体。最后,作者还解释了为何将2013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成熟和定型时期的起点,这其中有一个重要事件就是中共十八大,十八大以后,意识形态和军队建设力度大大提高,党建方面加紧加严,惩治的一大批贪腐分子,整顿了政治生态,加强了党的纯洁性。同时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作为我国的重大国际性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习主席还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作者以2013年作为一个重要的时期节点。
综上,作者对国史分期的主要态度是“五分法”,认为十年文革与两年徘徊和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应划为一个时期,同属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而经过对新时期的划分上作者也做出了调整,将2013年作为2013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成熟和定型时期的起点。但作者也明确的指出,历史分期的问题上,无论某种意见多么接近真理,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人们将来对国史的分期可能又会有许多不同。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时期划分问题一直有着很多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在阅读本篇论文之前,我通过本学期的课程学习以及对其他研究论文的查阅,对此已经有了大致的学习了解,而阅读完本文,也让对我有了新的启发和思路。朱教授所提出的“新五分法”是在他对历史认识的逐步深入的情况下得出的论点,对此我认为“新五分法”具有很强的宏观特点,例如他认为第一个时期为1949- 1956共七年,在其他一些观点中,往往又将其细分为三年恢复,四年改造,而作者显然将它们一并归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而第二个时期,作者则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与十年文革归于一起,是因为作者认为这22年中中国基本处于探索状态,虽然由于“左”倾错误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不足造成的十年文革给国家带来了严重损失危害,但这也同属于一种探索。对此我认为文革在宏观上可以算作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中的一环,但如果换一种角度看,十年文革与1956-1966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有着较大的不同,十年建设时期在总体上是曲折发展,虽然也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这样的错误,但在科技、工业和国防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主义的根基也比较牢固。而相较而言,十年文革时期社会发展则陷于停滞,同时在形势严峻时,有很多地方发生夺权,成立了党政军一体的革命委员会,我认为此时社会主义根基虽然还存在,但已经发生动摇,而党内的民主集中制等组织原则也遭到极大破坏,整个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带给我们很多教训和反思。因此文革十年的阶段特征较其他时期更为明显,如果以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为标准进行划分,我想文革十年是可以作为一段单独时期的。
经过调整,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提出了改革开放,自此以后我国就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在计划和市场经济间进行了很多的思考调整。而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后,中共十四大正式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这是探索经济建设道路阶段性成功的一大标志,因此作者以1992年作为第三与第四时期的节点我则非常赞同。而作者将下一个节点由原本的2003年改为2013年的原因也让我有了颇多思考,作者之所以改变观点,是因为原本他认为2003年的科学发展观改变了以往一味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视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但是实际上科学发展观在此后十年内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对于经济发展速度的追求仍是之后十年的主旋律,直到中共十八大的召开。从这一点我感受到了作者鲜明的实事求是精神,能够不以理论而是以实际作为学术思考的标准,并针对时代的发展勇于改正调整自己的观点看法,对我很有启发。而事实也确实如作者所言,在中共十八大后,无论在治国理政、国内主要矛盾变化还是实际效果来看,2013年才更像是新时期的节点。
总之,朱佳木的《再谈国史分期问题》一文中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时期划分上详细鲜明的论述了自己的观点,对我理解国史分期以及不同的阶段特征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本文中依据现实,实事求是,勇于改进的学生研究方法和态度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